甘孜日报 2018年12月19日
甘孜格萨尔机场正在校飞。
一条条公路通往旅游景区。
产业发展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奔康。
幸福写满农牧民的笑脸。
一个主题定方向 着眼发展经济由弱到强
12月8日,州统计局《甘孜州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出炉,靓丽数字直扑眼帘——
1978年,全州GDP总量仅3.04亿元,到1991年超过10亿元,2005年超过50亿元,2009年超过100亿元,2013年超过200亿元,2017年达到261.5亿元、是1978年的86.1倍,翻了6.42番。
数字振奋人心,脚韵铿锵前行。由小变大、由弱到强,从当年的“羞于言说”到如今的“靓丽惹眼”,甘孜综合实力拔节向上。
数据会说话,数据后面是丰富的“表情”——
银鹰穿云飘彩带,啸声弄雪震碧空。12月8日上午11时20分,在甘孜县来马镇和德格县错阿镇交界的静谧群山中,一阵阵划破天际的引擎轰鸣声由远及近,一架中国民用航空飞行校验中心“奖状C680”型校验飞机在甘孜格萨尔机场跑道平稳着陆,并安全停靠在停机坪。“康北腹地”甘孜县迎来“空中访客”。
此次校飞标志着甘孜藏区迎来了第三座高高原机场,甘孜将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三个机场的州(市)。从“向往神鹰”到“银雁”高翔,甘孜发展“振翅高飞”。
12月10日,雅康高速建设工地正在热火朝天,正在为年底通车到康定进行“冲刺作业”。“以往到成都开车要跑一整天,雅康高速通到康定,到成都只要三小时,以往做梦都不敢想。”喜讯不胫而走,有着31年驾龄的“老司机”彭措已经在憧憬着雅康高速全程通车后,到高速路上去“爽一把”。
一条“天路”穿云来,行走“雅康”不再难。从十八军建设的川藏公路到今天天堑变通途的雅康高速,打通了甘孜出行“任督二脉”,甘孜发展大道康庄。
虽已时过数月,州商务投资促进局局长翁姆说起“圣洁甘孜·走进重庆”投资推介暨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对接会招商盛况,仍喜形于色。今年5月16日,“圣洁甘孜·走进重庆”投资推介暨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对接会在重庆举行,77家企业、300余名知名企业负责人相聚一堂,共襄合作盛举、共谋发展大计。推介会推出项目97个、签约项目12个、投资263.61亿元;现场集中签约项目4个,投资总额212亿元。
以往甘孜,守着“聚宝盆”过穷日子,有着富集资源却无人问津;如今的甘孜,大企业纷至沓来、好项目相继落地。融合,带来机遇;融合,实现繁荣,甘孜发展前程锦绣……
一张张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新图景、一个个喜笑颜开的“表情包”,一路故事说不完、一路变化讲不完、一路风景看不完,释放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向上向好向优的无限魅力。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40年来,我州提高站位强意识,“咬定”发展不放松,不甘人后思奋进;40年来,我州解放思想不“闭关”,思想跨过“二郎山”,立足甘孜看世界;40年来,我州蹄急步稳求质量,多维锻造“新引擎”,百尺竿头更进步……
“千困难万困难,不发展才是最大的困难;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州委书记刘成鸣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感触尤深。循着历史脚音,回望“递进”历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改革开放”始终是甘孜贯穿其中的不变主题,“凝心聚力谋发展”成为推动甘孜不断进步的热频词。
雪域长风舒画卷,圣洁甘孜竞妖娆。在全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作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甘孜这片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热土,又着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在新时代有新作为书写新篇章。
一种理念生活力 产业从无到有由有到优
冬至已至,高原却没有一丝萧瑟。
阳光照耀,暖意升腾。12月10日,在海拔3600米的理塘县濯桑乡康藏阳光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笑容灿烂的村民正在采收萝卜。
这不是一般的萝卜,这些萝卜翻过折多山,走上雅康高速,抵达川西平原,再上成渝环线高速,后经厦蓉高速,抵达珠海、深圳,进入香港、澳门市场。
“祖祖辈辈都没想到,我们理塘的蔬菜能卖到香港、澳门。”村民昂翁尼玛边清洗萝卜边说“想不到”,“以往的理塘种不好菜,能种的就是洋芋、白菜、青菜,种出来也不像个样子。”
理塘县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洛绒泽仁告诉笔者: “40年前,理塘人吃菜是难事。那时理塘技术水平差,种不出菜;交通条件差,运不进来菜,即使运来菜也卖得很贵,往往是菜比肉贵。”
“菜比肉贵”折射出我州产业曾经的窘况,“直销港澳”标志着如今我州产业发展迈向“新高度”。
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是甘孜产业曾经的真实现状;幅员广、资源丰、特色浓,是甘孜产业蕴藏的独特优势。
作为追赶者,后发高起步,甘孜不急功近利,更不妄自菲薄——
秉承富民优先,追求效益优质,构建四梁八柱,措施高效落细。
坚持“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优先发展旅游业,有序发展能源业和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中藏药业和特色文化产业。
不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通过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发展,形成活力旺盛、布局协调、城乡融合、结构优化、生态优美、品牌优质、人民普遍受益的发展新格局。
打造“三个百公里”产业示范带:东部建成12000亩羊肚菌产业带,发展10000亩核桃、10000亩花椒标准化示范基地,打造“花海花湖鲜花山谷”景观;北部建设20000亩春油菜基地、300亩大葱基地、40万棒黑木耳基地、5000亩百合产业园区,建设“飞地”产业基地引导48个村建成蔬菜大棚100栋、78000平方米;南部打造以甲洼、濯桑、藏坝三乡为核心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日基生态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巴塘2000亩核桃种植示范基地。同时,建设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和特色农牧业产业基地两个“100万亩”,建立水果、蔬菜、林果、中藏药、畜牧业和食用菌“六大基地”,开发粮、油、菜、酒、肉、茶、菌、果、药、水“十大特色产品”。
不只是传统产业一枝独秀,更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12月11日,在乡城县正斗坝子草场,数十万块安装好的深蓝色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沐浴阳光,整齐列阵,蔚为壮观。
昨日荒山放牛羊,今日“金山”种“太阳”。乡城21万千瓦装机光伏电工程基地,太阳镶嵌出绚丽的画屏、发散着幸福的光照,构成了一幅大自然和电力工程有机结合的美丽画卷。此时的阳光有着特别的意义,照耀着我州绿色能源产业的光辉前景。
东方风来,千树花开。从5A景区到农家小院,从“飞地”园区到产业“长廊”,从传统藏药到新生“蓝逸”奶制品……产业发展显生机,入眼风景竞丰盈。
富民产业不仅“铺天盖地”,更是“顶天立地”。201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87亿元,是1978年的42.4倍。1978年,全州工业仅245户,工业增加值只有0.92亿元;2017年全州工业已达到1684户,工业增加值达到63.5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6.9倍和69倍。
产业态势优不优,良性发展是关键;产业发展好不好,富民“尺子”去衡量。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486元,是2000年的5.9倍,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55元增加到2017年10444元,增长66.47倍,年均增长11.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从2000年的5.85缩小到2017年的2.82。以往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现在是“一方水土富了一方人”。
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产业勃兴实现收入增长。在强劲的行进曲中,“甘孜产业号”正驶上业兴民富的快车道,迎着和煦东风急速前行。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