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19年05月24日
□川报记者 边钰
“从没想到会因为一部素人纪录片,开始关注一条路修建的历史。”5月13日,看完纪录片《千山》后,网友雅静在朋友圈写下感悟。曲折蜿蜒的盘山公路、连绵无穷的群山、抿嘴甜笑的骑友……没有滤镜,也没有任何夸张手法,西南交通大学老师梁碧波和孙红林制作的“素颜”骑行纪录片《千山》,娓娓讲述一群青年人骑行在318川藏线上的故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川藏公路建成通车65周年。”借机推出这部片子,除了传递成长价值和正能量,两位老师也想致敬为川藏交通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们。
“素颜”纪录片
展现骑行者真实状态
4月23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图书馆的一间教室里,人头攒动。梁碧波、孙红林的纪录片《千山》正在首映,同一天该片也在网络上线。由于音响出了点问题,首映片的声音显得格外嘈杂。梁碧波望着下面坐满的人群,心里隐隐担忧,“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耐心把这片子看完。”
“那些忽远忽近的山路和风景,草原、星空、乌鸦和苍穹……”随着独白,《千山》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屏幕上熟悉的面孔一一涌现,梁碧波的思绪也跟着回溯到2013年夏天。那时,一群年轻人从成都出发,沿着318川藏线一路骑行到拉萨。一台手持DV,一台单反相机,一根绑在自行车上的DV固定器,这是梁碧波所有的拍摄家当。“没有引导,拍摄的都是大家最真实的状态。”梁碧波记得,大多时候,他都是把DV固定在自己的自行车上进行拍摄,自行车晃动,镜头里的人、路、风景也跟着轻晃。画面的抖动感反而增加共鸣,观看的人仿佛也在骑行。
暴晒、低温、腿脚酸肿,一路艰辛。“第4、5天,骑行路经泸定、康定、折多山、新都桥。在翻越折多山山顶还有5公里的时候,体能耗尽,高反严重,在自行车上差点睡着。”为了让观众更明白,他特意后期制作了地标和时间轴放在画面上,并从自己的骑行日记里摘录一些话语,成为独白。
再次剪辑
视角对准川藏公路
全长2000余公里,翻越折多山、高尔寺山等高山,跨越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等大江大河,9000分钟的318川藏线骑行素材被剪辑成76分钟的纪录片,对梁碧波来说,这是一次再出发。2015年2月,他先期制作的《千山》短片(4分多钟)获得首届万峰林国际微电影节短片类“一等奖”。而这一次的长片,梁碧波和孙红林希望有新的表达。梁碧波先后尝试9小时、4小时和2小时剪辑版本。在和孙红林的后期沟通中,他们把视角转向脚下的路。
孙红林的爷爷在16岁时参军,随后开始参与川藏公路的修建。二郎山、雀儿山……这些地名从小就活在爷爷给他讲述的修路故事里。“骑行的人很艰苦,却不知修路的人比这更艰苦。”孙红林说,他们在片中新增了川藏公路的修建史,以感恩先人修路之举。更多和路相关的元素也得到凸显。新都桥处,林木葱郁,道路平直;折多山处,山路盘旋向上;翻越高尔寺山,山路上卡车来往,扬起一路尘土;芒康县山路盘踞群山,恍若骑行云端……在片中的第28天,他们抵达拉萨。
放映结束,孙红林和梁碧波担心的首映式人走空的状况并没发生。整个76分钟,不仅无人离开,很多人在结束后,还专程和他们交流体会。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要取名《千山》?梁碧波想了想说,“翻越千山,方能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