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生态甘孜绿葱茏——我州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侧记

甘孜日报    2019年05月26日

溜溜康定赏杜鹃。 李友卿 摄

◎本网记者 谢臣仁

5月22日,四川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19年一季度全省183个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榜单”排名前十位中,我州占据7席且包揽前3名,理塘县领跑。

数据折射出甘孜生态环境的美好。保护生态环境、繁荣生态经济、彰显生态文化,甘孜儿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围绕“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国家绿色能源生产基地”的目标,全面构建起“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 ”的立体生态格局,用实际行动诠释永续发展的真谛。

逐绿迈进新时代,生态甘孜谱华章。甘孜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相生相伴的是人们的恬美生息、是游客的纷至沓来、是产业的锐意勃兴。

厚植绿 打造最美“风景线”

高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内地已是仲夏,而5月的色达却才是春天的模样。5月20日,在色达县城附近的70公顷山坡上,记者见到种植的云杉披着绿装,绽放的野花簇拥其间,吐露着盎然生机。

色达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常年为有霜期。曾经被人们称为树木无法成长的地方,现在却是绿意一片。据州林业和草原局绿化造林科技科科长汤建华介绍,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2018年,林业部门精选了耐寒的云杉,种在县城附近。“为了提高存活率,种下的都是高1.5米以上的树。这批树种成林后,将对色达县城的防风固沙起到有效作用。”

不只是色达“一家之举”,在我州,处处植绿、人人护绿成为常态。理塘县过去土地沙化严重。近年来,该县采取沙化治理和植树造林相结合,生态得到极大改善,全县森林面积达63.0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5582.6万立方米,均居全州第一,其中森林蓄积量居全省第二;森林覆盖率达45.79%,居全州第三。

进退之间绿满原,不只是理塘,在新龙、稻城、炉霍、乡城、得荣等县,一幅生态美好的旖旎画卷正在展开。

我州地处高寒生态脆弱区,而在1998年之前,我州是“木头经济”,吃饭靠的是“木头财政”,过量砍伐留下一个个光秃秃的“馒头山”。长期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森林过度采伐、草原超载放牧、湿地开沟排水等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退化沙化,水土流失加剧。痛定思痛,我州大规模推进全州国土绿化行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走上生态保护之路。

德格县更庆镇森林管护站的建康原来是一名伐木工,现在是一名护林员。他说:“过去每人每月必须伐木300根才完成任务,伐木是工资来源。想起那时候,真是在‘犯罪’啊。”

放下斧头拿起锄头,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建康开始植树护林。在他当护林员期间,清查各类进山人员1万余人次。前20年砍树,后13年护林,他说自己是在“还债”。建康工作职能的变化,映衬出甘孜林业发展的深刻转变。正是甘孜发展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生态经济开辟了全新的道路,才让建康上演了“角色反转”。

成花成树非一日之功,绿满山原乃恒心所至。其实何止建康,110多万甘孜人都是植绿护绿的践行者。21年来,全州以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推进身边扩绿增绿为重点,着力城市、集镇、农村“三位一体”全域绿化,林网、水网、路网“三网同建”,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造”,实现绿色全覆盖。

从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截至2018年底,全州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8.16万亩、飞播造林155.72万亩、封山育林886.73万亩、森林抚育418.74万亩。林地面积从9125.42万亩增长到10835.82万亩,增长了1710.4万亩;森林蓄积从4.31亿立方米增加到4.8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31.61%上升到34.3%。

“碧水映林将绿绕,万山排闼送青来”。上天厚爱赐予,再加上人类的保护和发展,厚植绿色,擦亮底色,大山大水大美甘孜以秀丽身姿聚焦世人目光,成为青藏高原最美风景线。

兴产业 生态“资本”收“红利”

今年“五·一”小长假,我州旅游实现收入7.72亿元,同比增长107.6%。而为这一靓丽数据的最大“贡献者”莫过于在“五·一”精彩亮相的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42个首批打造村。

“现在,守着家门口的青山绿水就可以赚钱。”5月22日,虽然“五·一”已过了近一个月,但泸定县杵坭乡杵坭村“青杠园”农家乐老板许燕仍忙得不可开交,小桥流水、万亩桃园、清新空气,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2017年,依托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青杠园”入选省级森林康养人家,这让农家乐增色不少,生意日益红火。“现在游客多,每周的收入都有上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5月19日,2019四川甘孜山地旅游文化节开幕,秀美山水迎来四海宾朋。“到甘孜旅游,是因为优美的风光、优良的生态吸引了我。生活在这里人真有福气啊!”一群来自西安的游客,纷纷发出这样的赞叹。而侧旁的甘孜群众,越发感到自豪和幸福。

心动不如行动,李华能是泸州的一名企业家,因为被高原美好生态和优美风景所吸引,2014投资3亿元在康定市呷巴乡打造木雅圣地景区,如今的木雅圣地已经是国家4A级景区,景区给村民每年带来分红85万元,景区所在地村民40余人成为了公司员工,其中扶贫对象15人,公司年支出工资达100多万元;公司每年出资40多万元,为景区所在地的俄达门巴村163户、733名牧民全部购买医疗保险和适龄人员农村养老保险,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养老及医疗保障问题。

俄达门巴村村民卓玛吉说: “以前这里是荒山野岭,现在这里山绿水清,搞起了旅游,我们成了旅游公司员工,公司包吃、包住,每个月最少都可以领到3000元工资,我们不用离开村子,在家门口就能挣到工资,日子越过越好了。” 路修通了、收入高了、房子漂亮了、日子过好了,卓玛吉感到很幸福。

好生态成了“吸金石”,好生态成了“活广告”,昔日“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康巴高原成了游客们热衷的旅游胜地和观光天堂。“真金白银”落入囊中,游客蜂拥而来,带来人气、商气、财气,带来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的大流动,高原特产成为游客们的“抢手货”。可谓活了经济,富了百姓。

生态发展火了甘孜,兴了旅游,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我们村家家都有退耕还林,我家有10亩退耕还林地,栽上了松树、洋槐树、花椒树。”丹巴县半扇门乡半扇门村村民杨明华激动地告诉记者:“以往种苞谷一亩地一年毛利润800元左右;现在种花椒一亩地纯收入3000元,收入增了好几倍,怎么算都划得来。”

“林家铺子”越做越大、多元发展自成体系、多重效益日渐体现。雅江县天路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一年销售雅江松茸等野生食用菌7万余斤,实现林业产业产值800余万元,净利润200余万元;白玉县着力把“察青松多”有机藏香猪、藏鸡、藏鸡蛋和菌类等产品打造为具有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优秀品牌,生态旅游方面实现收入930万元;康定市荷花海国家森林公园带动当地村民年收入上百万元……

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州非木林业产业收入从1998年的0.9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0.93亿元,增长了49.94亿元。森林旅游收入从1998年的1.0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5.71亿元,增长了14.66亿元。

通过构建“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我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强创建 百尺竿头更进步

当下,环境改善愈发催长生态红利,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生态美已成为我州永续发展的最大的资源,也是我州最大的资本。

经过二十余年的“生态经营”,我州生态成绩单绚烂夺目——

我州已成为我国自然生态最完整、气候垂直带谱与动植物资源垂直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物种基因库,也是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珍贵生物基因宝库”之称。

森林、草地、湿地资源丰富,2017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33.9%,是四川省重点原始林区之一;全州天然草场面积占总面积的61.7%;州内有高寒沼泽及高寒草甸湿地、河沿及林沿湿地、湖泊湿地等三大类湿地,总面积达88.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8%。

州内建有自然保护区44个,面积总计4.02万平方公里,占全州面积的26.3%,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分布较合理的生态保护网络,自然保护区面积和数量全省第一。

2018年上半年,全州地表水达标率为100%;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6.9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万平方公里)的47.09%,占全州国土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的45.56%……

生态建设只有更优,没有最优,生态建设永远在路上。去年8月27日,州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奋斗目标,我州将从省级“优等生”向国家“排头兵”迈进,到2020年,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标准;到2023年,全面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

目标宏伟,更需过程笃实,需要步步落实、环环相扣,我州始终保持着“走钢丝”的忧患意识、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

放飞“锂想”,甘孜唤醒“沉睡”资源。5月16日上午,康定市大型新能源项目甲基卡锂辉矿在塔公镇然弄村开工。该矿目前已探明资源储量188.77万吨。其资源潜力有望突破300万吨,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锂辉石矿床,资源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35.96平方公里矿区已上升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

“这样的大项目,谁都希望早日开工,但为何直到今天才开工,是因为我们要坚持环保安全优先,建设‘绿色’矿山。” 据甘孜州融达锂业有限公司选矿厂厂长涂晓钒介绍,该矿在开采中产生的尾矿浆通过尾矿管自流排入尾矿库,经絮凝加自然沉降,尾矿砂存放于尾矿库中,澄清的尾矿水经溢流涵洞排入回水收集池(尾矿库和回水池铺设防渗膜,防止尾水渗漏),再通过回水泵站抽回选矿厂高位水池,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了回水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了选矿用水的“零污染、零排放”。

“对标生态环保和安全,不达标坚决不开工,再大的项目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我州创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中体现的鲜明态度。

按照生态领域“设计总图”,辩证推进绿色发展,做好“加法”:增绿扩绿,做到有山皆绿、重点补绿、身边增绿;做好“减法”:对污染不宽容,对违法零容忍。

我州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区,让其成为不能触碰的“高压线”。而另一条“红线”存在于人们心中——那就是对于污染的项目,一律拒绝;对于碰触“红线”的行为,一律严惩。

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据州环境局负责人介绍,因为触碰了生态“红线”,近年来,我州把三十余家企业拒之门外。我州绝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大力开展治山理水,努力做好“显山露水”。由州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河长、州长为总河长,实行“两江一河”双河长制和重要支流单河长制,我州在34条州管河流和县、乡两级842条河流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面建立州、县、乡三级河湖管理保护。

谱写美丽中国梦甘孜篇章,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财富和最大品牌是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关键也在生态,使狠劲、用猛劲、展韧劲,药去沉疴、正心守道,一切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一切为生态建设排除险阻。我州决不再失去一片绿洲、不再毁坏一寸草地、不再污染一汪水源!

百尺竿头更进步,中流击水正当时。我州正在经历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进行时”,按照“施工总图”,我州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着力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人居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健全制度体系,确保2019年稻城县完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开发格局,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标准;2021年泸定县在全州范围内率先完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试点任务,2022年前完成康定市、丹巴县、九龙县、炉霍县创建任务;确保到2023年全面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全省领先。

绿色发展接力赛从未停步,奋力开创新时代甘孜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任重道远。“我州属典型的森林资源大州、生物多样性大州、生态资源大州,作为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既关系到全州秀美风光和发展依凭,更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担负着国家使命和发展所需,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的期盼。我州将坚定不移、勠力同心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州委书记刘成鸣信念笃定。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相信,我州生态建设必定将“功在当代”的黄金机遇期变成“利在千秋”的绿色发展期。




  • 上一篇:1至4月全州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9.35亿元
  • 下一篇:刘成鸣肖友才会见域上和美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