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一座城,这样精细化治理(基层治理新实践)

​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08月11日

成都构建社区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

  近年来,四川成都坚持社区党建引领,组织委员会发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区落地生根。

  两年前,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丹景山镇关口场社区花村街被评为全市最差街道,这深深刺痛了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开渠。

  “必须得做点儿事,改变街道脏乱差的现状。”一向不服输的陈开渠下决心改造街道,但多年来,社区基层治理,群众参与的少,不理解不配合不信任。几经思考,老陈还是拿不定主意,直到把问题反映到镇党委书记袁熙玉那儿,才有了解决方案……

  共建

  社区党总支引导,各家各户派代表选出5名居民代表组成共建委员会

  “袁书记的办法很简单,把居民组织起来,让他们开会选代表,参与街道改造”,陈开渠回忆当时的情景。

  说干就干。一向执行力很强的陈开渠迅速组织社区两委,邀请花村街各家各户派代表,参加“户主坝坝会”。会开了,意见有了。居民也都对街道的脏乱差很恼火:街道的排水沟太窄太深,夏天别提多臭;各家门前搭的五颜六色的塑料屋棚,别提多丑;狭窄的街道上,停满了各家各户的车辆,别提多堵。

  既然都想把街道改一改,如何操作呢?只靠社区两委不行。陈开渠想,要组织一个委员会,让街坊们直接参与进来。随后,在社区党总支引导下,一个5名居民代表组成的共建委员会由“户主坝坝会”选出,负责街道改造工作。

  社区共建委员会的高进东,已经70多岁,做过多年生意,在社区花村街威望高,责任心强。带着共建委员会一班人,高大爷组织起了街道改造。“社区不直接介入,只负责落实街道改造需要的资金,聘请专业设计人员帮忙设计。”陈开渠说,有了共建委员会,花村街的改造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把水从街道旁的青白江引入,将街道两旁的水沟填浅,给家家户户门前改造,设计各类鲜花盆栽……居民们自发热情参与,花村街的改造进展很快。两个月后,一条崭新的花村街映入人们的眼帘:特色门棚,花团锦簇,街道入口处还有了一座花村堂屋,展示街道改造经验。

  “从选材到设计到资金使用,共建委员会直接参与,定期向居民公示”,陈开渠回忆,有了群众参与和透明操作,这一次,花村街改造出奇地顺利。

  “群众不参与,事情就推不动”,对于社区基层治理,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向朝晖认为,必须在党组织引领下,发动居民群众广泛参与。

     共治

  组建共治委员会,让居民参与到街道日常维护中,参与社区发展治理

  令陈开渠没想到的是,仅仅半年后,花村街就获得了彭州市最美街道的荣誉。仅仅因街道改造得好?没那么简单。

  改造完了,日常维护是关键。“如果大家不爱惜,很快又是脏乱差。”陈开渠说,这一次,高进东给出了好主意:搞一个共治委员会,让大伙儿也参与到日常维护中。

  走在如今的花村街,街道干净整洁,花香四溢。街道入口处,关口场社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公示栏上的维护团队格外引人瞩目。有人负责花草维护管理,有人负责水资源维护管理,此外还有负责街道卫生和车辆管理、街道绿化的人员。一个28人组成的共治委员会,构成了花村街的日常维护团队。

  陈开渠介绍,通过选举组建共治委员会,居民也能参与到街道日常维护中。“每月月初我们还会召开花村街‘户主坝坝会’,选出优秀共治卫士和最美居民户。”

  “实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要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想办法,将居民共建共治共享贯穿到社区治理各环节。”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成都共辖4351个城乡社区,实际管理人口达2120万。面对大城市的治理难题,成都的经验是打通社区这一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2017年9月,成都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简称社治委),统筹推进社区治理创新。过去,成都不少小区没有成立基层党组织,2018年6月,成都市出台文件明确提出,构建“街道、社区、小区”三级党组织架构,形成“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机构”三方联动的治理和服务体系。2019年10月,成都市出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社区发展治理目标和路径。如今,通过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小区,成都将社区发展与治理相结合,实现社区党总支引领下的多元参与和协商共治。

  在成都市青羊区清源社区,社区党委书记汤继刚一年多来接待了不少参观者。令很多人感兴趣的,是这个社区的“两个中心”和志愿者积分活动。

  清源社区辖区人口超10万人,2017年社区两委选举产生。服务和管理好这么大一个社区,汤继刚和同事们的办法是引导居民和各类组织参与社区发展治理。走进清源社区,龙门茶艺工作室、社区文化宫等服务设施让人眼前一亮。在每个小区,还有党小组、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参与的党群服务站,负责引导小区居民自治。

  “党群服务中心包括党群服务站和公共服务站,龙门茶艺工作室等属于社区发展中心,为社区发展创造收益。”汤继刚介绍,通过引导居民做志愿者获得积分的模式,吸引许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治安维护和环境治理中。

  共享

  居民共享社区发展治理的好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更强了

  现在,最美街道花村街,每逢周末就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体验生活,陈开渠家也办起了农家餐馆。最近,陈开渠正和高进东商量着,把花村街的改造模式应用到关口场社区其他街道中来。

  说起如今的关口场社区,高进东满是自豪,“街道干净整洁,我这哮喘病一年多没犯了!”更令高进东欣慰的是,街道入口处规划的停车场,避免了车辆占道的问题,“老年人上街,放心多了。”

  在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最惹眼的是文化活动中心。中心前身为灯光球场,始建于1979年,曾经是成都机车车辆厂职工自筹自建的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场所。随后,在社区改造的同时,成华区邀请专业团队对灯光球场及附属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并与四川省歌舞剧院合作,将灯光球场交由企业运营,打造院坝文化总部基地和培训中心,引入众多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中心建设。

  如今,改造后的文化活动中心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灯光球场院坝舞台上,“韵美”老年舞团在排练扇子舞;残疾人活动室里,老师带着残疾朋友们一起做手工……

  而在清源社区,来到成都已七八年的谷文学老人,经常徒步15分钟从家里到社区发展中心的龙门茶艺工作室品茶,到社区食堂就餐。最近,谷文学作为社区第五党支部的书记,正带头收集居民们对弘扬尊老爱幼传统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居民们开会议事做准备。同在清源社区,在一家公司做高管的余大燕,最喜欢下班后夜跑锻炼。得知社区组织的志愿者积分活动后,余大燕主动报名,与跑友们一起组成社区巡逻队,夜跑时巡察社区安全,做志愿服务。

  “还有不少社区阿姨志愿做缝纫教学,一些老师时不时给大伙儿开几堂公开课。”汤继刚说,不少居民表示,如今在外,大家都会说自己是清源社区人,“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更强了。”

  “成都有近两万个城镇小区,其中万人小区超过200个,面对精细化治理大考,只有通过共建共治,才能共享社区发展治理的好处。”成都市委社治委社区治理处处长高伟说。






  • 上一篇:四川政企合作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发展
  • 下一篇: “川字号”农产品乘风破浪出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