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初心不改,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四川日报    2021年03月18日

赵浦到巴塘县金弦子小学看望资助的贫困学生。受访者供图

村民的认可就是最大的褒奖

【人物名片】

  杨洋 宜宾翠屏区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副主任。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担任凉山雷波县卡哈洛乡卡哈洛村第一书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成栋

  “瓦阿瓦?”(彝语:身体好吗?)2月1日,看到有村民的朋友圈定位在医院,杨洋赶紧发去问候。离开卡哈洛村已一年多,但杨洋还把自己当成“村里人”。

  雷波县卡哈洛乡卡哈洛村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带的半山腰。时年30岁的杨洋就任第一书记时,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0余户700多人,贫困发生率超过70%。

  “当时儿子才两岁,但我没有犹豫。”杨洋的果决,来自于家庭。得知杨洋要驻村扶贫时,曾经援藏的父亲主动帮他收拾好行李。这种宿命似的传承,让他下定了决心。

  杨洋的自信,来自于对卡哈洛村“穷根”的研判:当地零星种植的青花椒产量和品质不错,但村里年轻劳力务工比例还不到10%。

  农学专业出身的杨洋,上任后第一个扶贫举措,是买来花椒苗,手把手教大伙种上。“一亩青花椒年产值能有四五千元。”杨洋说,此前,村里已经完成了水源保障提升工程,灌溉不是问题。

  但青花椒从种下到挂果丰产,最快也要三年。这期间贫困户的收入怎么办?杨洋决定通过务工和特色养殖业打开增收渠道。

  2017年下半年,卡哈洛村请来职校教师,组织了两轮职业技能和农业技术培训。有了劳务技术,门路也打通了——2017年底,经过面试等环节,广东佛山方面一口气招聘了上百名卡哈洛村农民工。

  但杨洋仍不放心:老乡们在外地习惯吗?他们在岗位上能做得好吗?启程之前,杨洋专门建了微信群,明确了各用人单位的“打工带头人”,每天沟通村民的工作生活情况。所幸,有了前期的培训打底,村民都表现得不错。

  眼下,卡哈洛村的青花椒已经挂果。去年产值超过100万元。有了产业支撑,卡哈洛村不仅摘掉“穷帽”,还在谋划下一步农旅开发。

  回望这段扶贫经历,26个月里,杨洋带着村民建了300多亩青花椒种植基地,通过劳动技能培训等实现全村年劳务输出200余人次。2019年,卡哈洛村人均收入6636元,是2016年的2.2倍。杨洋说,能让卡哈洛村的老乡过上好日子,让卡哈洛人认为自己“办了实事”,就是对自己最大褒奖。

身残志坚

他在家门口开起制衣厂

【人物名片】

  刘小康 内江市威远县严陵镇兴家村村民,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开办制衣厂吸引周边村民前来务工,带动村民致富增收,被评为首届“四川省脱贫榜样”。

  □刘煜瑞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志浩

  2月3日,威远县严陵镇兴家村的一间民房内,缝纫机的“哒哒”声不绝,一件件崭新的外套相继成型。

  这里是村民刘小康的制衣厂,见证了他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转变。因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他的左腿行动不便,干不了体力活。“之前在浙江、广东打工,都干不长久。”刘小康回忆,一家人的生活从2009年母亲瘫痪后,更加捉襟见肘。他和妻子也因此舍弃了外面的工作,回到村里照顾家人。

  2014年,刘小康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随后,村两委帮其发展小家禽养殖和蔬菜水果种植。刘小康主动购买专业书籍认真钻研,并积极向农技部门技术人员请教种养技术。不懈努力下,2015年,刘小康成功脱贫。

  2016年初,刘小康在成都一家制衣厂找到一份缝纫工作。他利用空余时间勤学苦练,仅一年时间便成为厂里的技术管理人员。

  其间,兴家村也发生了变化。村里交通设施更完善,还通了公交车,出行更加便利。刘小康萌生了在村里办制衣厂的想法。“能自己挣钱,又能把村内的闲置劳动力集中起来,带动他们增收。”

  刘小康的想法得到村两委的大力支持,村镇干部帮忙协调解决运输和电力问题。刘小康自己则联系订购设备,启动厂房建设。2018年3月,刘小康在自家门口成立了威远县康婷服装加工厂,专门承接服装代加工以及成衣制作等业务。

  制衣厂吸引了周边不少村民来此务工。“最多的时候,厂里30多台机器都坐满了人,一天能做出几百件成品的衣服或裤子。”刘小康介绍,有的人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钱。

  2018年起,威远县康婷服装加工厂先后被评选为农村家庭能人实训基地,农民夜校教学点和威远县就业局扶贫车间。而刘小康本人也被评为首届“四川省脱贫榜样”。面向未来,他抱有极大的信心和希望:“以后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慢慢扩大规模,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虽然离任

但这里依然让他牵挂

【人物名片】

  李兴发现任攀枝花市盐边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此前任盐边县温泉彝族乡党委书记时,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乡第一要务,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唐子晴

  “现在,大伙都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这要感谢李书记。”提起乡里曾经的党委书记李兴发,攀枝花市盐边县温泉彝族乡野麻地村村民李甲散伸出大拇指。

  温泉彝族乡地形复杂、面积广阔,全乡7个村里有6个曾是省级贫困村。

  2013年3月,李兴发走马上任,担任温泉彝族乡党委书记。通过调查了解,李兴发结合这里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梯次布局产业带”思路,以海拔2200米为分界,将全乡分为两个产业带。“海拔2200米以下主要发展烤烟、核桃、青花椒、桑蚕等产业;海拔2200米以上主要以养殖牛羊,种植马铃薯、荞子、燕麦为主。”之后,温泉乡党委制定了《温泉彝族乡发展规划(2013-2020年)》《温泉彝族乡跨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等三个规划,用发展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为推进各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李兴发组织发动各村两委,通过入股公司分红、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村内优势资源挖掘、特色养殖场建设等多种方式,拓宽增加集体经济的渠道。

  一手抓产业扶贫,一手抓“精神扶贫”,李兴发充分利用机关微信群、农民夜校、村村响、张贴标语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通过开展支书交叉讲党课,组织各村支部书记互相学习借鉴脱贫攻坚工作、党建和作风建设、“好习惯”养成等经验,促进各村共同进步。

  2018年底,温泉彝族乡实现了全乡脱贫。乡党委接着在全乡推动实施“四个一批”,即发展一批养殖女能人、引领一批巧手女能人、培训一批务工女能人、援助一批有困难的女性村民,巩固脱贫成果。“虽然离开了温泉彝族乡,但是我仍在时刻关注着这里的发展步伐,希望这里能够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李兴发说。

昔日贫困户

如今成了“鸡司令”

【人物名片】

  曾义波 自贡市大安区回龙镇大同村村民。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他建起养鸡大棚,并带动村民致富,从昔日的贫困户变成“鸡司令”。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秦勇

  2月3日一大早,自贡市大安区回龙镇大同村44岁村民曾义波就来到鸡棚,一勺勺地把饲料倒进食槽。这位曾经的贫困户,如今有两个鸡棚,年出栏肉鸡5.5万只,收入1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鸡司令”。

  曾义波夫妇曾在外地打工。因父亲年迈多病,孩子又在上学,为照顾家庭,夫妇俩不得不回家务农。2016年,大安区引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与有意愿、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签订肉鸡养殖合同,提供肉鸡养殖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并为贫困户无偿提供2万元的养殖设备,待肉鸡成熟后再回购。

  曾义波身上有一股自强不息、敢闯敢拼的精神。机遇当前,他决定尝试养鸡,摆脱贫困。依靠政策,曾义波多方筹集到11万元的启动资金,建起第一个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养鸡大棚,首批放养8400只鸡苗。“几个月就挣了不少钱。”尝到甜头后,2017年,他又建了一个鸡棚,安装自动化设备。

  经过努力,曾义波不仅还清了外债,成功脱贫,还注册龙颈子专业合作社,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村民彭贵才就在曾义波的鸡棚打工,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挺好的。”彭贵才说。

  曾义波还举办科技宣传、农民夜校培训等活动,在全村掀起科学种养的热潮,受益的农户越来越多。

  如今,在曾义波的示范带动下,大同村不少村民都在发展种养业,当地的饲料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也随之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我不仅脱不了贫,一双儿女也不可能继续上学读书。”曾义波由衷感叹。

  吃水不忘挖井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曾义波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川越”千里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人物名片】

  寿建华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被选派到乐山马边开展帮扶工作,任越城区援马边工作小组负责人,挂职任马边县委常委、副县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曾小清刘付诗晨

  近日,首批贴着小凉山区域品牌标签的青梅果酒抵川。青梅产自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生产商为浙江企业,产品面向成渝市场销售。几乎同时,浙江绍兴市,“秀美马边”消费扶贫体验馆和美食馆人山人海。一“进”一“出”,是浙川携手共赢的生动诠释。

  2018年4月,寿建华赴马边挂职。“为什么来,来了干什么,回去后留下什么?”寿建华想。

  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马边发展了青梅、白竹、藤椒、桃树等种植基地,绍兴黄酒集团青梅果酒加工、抹茶加工等多个项目相继落地。种出来还要卖出去。寿建华积极搭建马边土特产销售平台,推动举办多场“边货入城”活动,并将“秀美马边”体验馆和美食馆开到绍兴。自2019年开业以来,两馆已实现销售收入上千万元。

  几年前,马边县在黎明村建起了乐山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楼盘式集中安置点,7个行政村593户2912名贫困户搬迁至此。

  住进去后如何稳得起?2019年10月,越城区在黎明村2组援建的扶贫车间“越马服装厂”正式投用。该厂总投资650万余元,为村民就近创造了就业岗位84个。厂长胡文强介绍,浙江总部派发订单,提供原料、设备和市场,并综合利用马边的优惠政策,实现产业链优化配置。“不光能挣钱补贴家用,还能照看老人小孩。”张春梅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她搬进楼房,在制衣厂找到了工作。

  “单纯帮扶一点钱,如同端碗送水。但引进项目、企业、人才,就有源源不断的税收和就业。”几年来,越城区帮扶马边计划内财政资金累计达1.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2个,惠及贫困人口1.5万余人。越马两地实施干部人才交流“三百计划”,越城区累计选派123人次来马挂职交流,马边选派220人次到越城区交流学习,累计为马边培训党政干部8996人次、医生和教师2727人次,通过人才交流,开展“传帮带”,为马边打造了一批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

援藏两年

他走遍了巴塘山山水水

【人物名片】

  赵浦2016年,被成都市双流区选派到甘孜州巴塘县援藏,挂任巴塘县脱贫攻坚办副主任、扶贫移民局副局长,现为成都市双流区委社治委研究中心主任。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丁宁

  “感谢您在我们愁眉不展的时候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近日,一封由甘孜州巴塘县金弦子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巴桑志玛写的信,把双流区委社治委研究中心主任赵浦一下拉回至2016年。

  2016年,双流选派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参与对口援建巴塘工作。正任区委统筹委规划建设科科长的赵浦来到了巴塘,挂任巴塘县脱贫攻坚办副主任、扶贫移民局副局长。

  刚到巴塘,赵浦就牵头负责地巫乡、甲英乡部分村民搬迁项目。这是巴塘县的头号民生工程,也是双流的重点援建项目,共涉及6个村206户982人。地巫乡是巴塘县最南端的一个乡。赵浦就带着项目组的同事颠簸4个多小时现场调研。经过多次实地调研,他们终于形成了符合实际、群众满意的规划方案。

  “千企帮千户”是双流对口支援巴塘的一项创新举措。

  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帮扶资金作用,赵浦牵头研究制定了“千企帮千户”资金管理办法和县级部门会审机制,以“脱贫奔康星级示范户”评定为抓手,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兑付帮扶资金。为确保政策的可行性,他牵头在巴塘县竹巴龙乡先行开展试点,评选了24户“脱贫奔康星级示范户”,有效激励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等。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试点,并在巴塘全县推开。

  “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过上好日子,共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两年来,这一信念支撑着赵浦走遍了巴塘的山山水水。好几次,赵浦的领导觉得他辛苦,主动提出让他回双流休息几天,都被他以“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走不开”为由推辞了。但是,内心深入,赵浦却对女儿充满愧疚,每次女儿打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家,他总是骗女儿“爸爸快回来了”。






  • 上一篇:我省健康扶贫亮出成绩单: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率清零
  • 下一篇: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初心使命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6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