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大草原上的归来者

四川日报    2021年07月13日

   7月6日中午,辽阔的若尔盖大草原上,微风轻拂。平坝中,红砖垒砌的小平房里,锅碗瓢盆摩擦的声音此起彼伏。

  “快点搬咯!”旦珍泽让一家,正忙着打包行李。天气越来越热,他们这两天要把100多只牦牛和绵羊赶上山,并在山上扎起帐篷,享受近两个月的清凉放牧。他们世代居住的这个地方——阿坝州若尔盖县麦溪乡俄藏村,祖祖辈辈依靠放牧为生。

  “过去那片山上没有水和草。”指着目的地,旦珍泽让的父亲卓玛泽郎感叹,几年前,曾因牧场湿地退化,父子俩不得不远走他乡,辗转全国各地打工谋生。如今湿地修复归来,家乡放牧活动又忙起来,他俩就是几天前赶回来的。

  一个小家庭的变迁,浓缩并见证了整个若尔盖大草原湿地的日渐重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

为大规模开垦牧场,人们挖沟渠将湿地中的水排出来

  “很小的时候,就听村里的老辈子讲过红军在若尔盖过草地的故事。”20岁出头的旦珍泽让,使劲地挽起裤腿,比划着说,红军战士踏进沼泽,腿陷到了膝盖。大家手挽着手,艰难前行。

  这样的场景,屡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像电视里那么多水的沼泽,已经很难找到了。”卓玛泽郎摆摆手说。

  指着墙角一把锄头,50多岁的卓玛泽郎,讲述了他小时候的见闻。

  上世纪70年代左右,当地为了谋生和发展,大规模开垦湿地放牧。然而,湿地水多、泥稀,牦牛、绵羊一进去脚就被陷住了。于是,拖拉机、锄头齐上阵,开辟道道沟渠,将湿地中的水排出来,以便牲畜进入吃草。

  “那时候一心为了吃饱,所有人挖沟的积极性很高,我家锄头都挖断了几把。”卓玛泽郎说。

  湿地变草地,加之当时草场未分到户,村民们无序、过载放牧,加速了湿地退化。

  “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省林草局湿地保护中心负责人顾海军说,近年若尔盖湿地蒸发量持续大于降水量,导致湿地涵水变浅,甚至土壤裸露,出现黑土滩。

  湿地退化,直接影响当地村民生存。俄藏村共有90余户450余人,基本都靠放牧为生。到2012年左右,全村11万亩草场中1.5万亩无法放牧,村民不得不去外面承包草场。

  “别人家的草场湿地也在退化,给钱也很难承包到。”2018年,刚成年的旦珍泽让与父亲打点行李,辗转全国各地打工求生,每人每月工资不过4000元。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修建新的拦水坝蓄水,恢复湿地区域植被6400公顷

  7月初的若尔盖,白天气温十来度,正处于旅游旺季。

  从县城出发,沿213国道向西北行进,穿越热尔大草原、花湖生态旅游区,宽阔平坦的公路上,牧民们赶着牦牛、绵羊,悠然游荡,飞鸟成群结队地从挡风玻璃前划过。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私家车走走停停,拍照打卡。

  公路两旁,青草织就的绿色地毯不断铺展,望不到边,不时还能见到一个个水凼、沼泽或湖泊。这样的景象,与2019 开始进场施工的若尔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密不可分。措施之一,就是将之前开挖的排水渠填上,同时修建新的拦水坝蓄水。去年7月通过验收的这项工程,总投资8880万元,累计填堵排水沟35公里,恢复湿地水位6处,恢复湿地区域植被 6400 公顷,设置围栏 78 公里。

  跨越齐膝盖高的铁丝围栏,记者走进工程实施区域,只见周围一片绿色海洋,披碱草、老芒麦、燕麦等长得又深又密,三五步之内可见一个个水凼。“过去这些地方都是裸露的黑土滩,下点雨水很快就干了。”附近村民说。

  再往里走,见到一处长100多米的“T”字形1号拦水坝,水流不断从坝上漫过,流向下游各处。

  若尔盖县林草局生态修复股副股长刘海金介绍,过去这里是自然河道,雨水下来后,水面不过两三米宽,现在有几十米宽,将冬季枯水期水面高度至少提升了10厘米。该项工程已在麦溪乡、红星镇修建微型拦水坝152座。

  记者看到,1号拦水坝上覆盖了近30厘米的泥土和牛羊粪,播撒了草种,青草已经根深蒂固。工程还设置了3年管护期,今年4月进行了补种。

  顾海军说,湿地修复的思路,是工程措施(修拦水坝)和生物措施(种草)相结合,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抚育为辅。

  近年来,若尔盖采取治沙还湿、种草还湿、灭鼠还湿、填沟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助试点、湿地生态资源管护等方式,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仅若尔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就累计修复湿地9.6万亩。

  “现在草原湿地恢复了,放养的牛羊又多了。我们这次要在家待一段时间,忙过这一阵子才出去。”抿着马奶酒,卓玛泽郎指了指邻居,“那几家人也是前几天回来的。”

黑颈鹤频繁活动的花湖

从2009年时的200多公顷,扩大到现在的600多公顷

  当年随湿地而“退”的,不仅有当地牧民,还有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植物。随湿地归来的,也不止牧民。

  这几天,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领着科研团队,进入花湖跟踪调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作为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的指示性物种,近年来,飞抵若尔盖湿地繁衍生息的黑颈鹤不断增多,已达1000多只。

  在它们频繁活动的花湖,面积从2009年的200多公顷,扩大到现在的600多公顷。保护区外曾经干枯的湖泊沼泽,如今又有水了。

  多年未见的大天鹅,再次出现在俄藏村这片修复后的湿地。就连之前从未记录到的羚牛,最近也在若尔盖现身。

  湿地恢复,离不开长效的管护。查看是否有乱搭乱建、破坏湿地草场等行为,为科研人员带路……7月4日,红星镇河它村湿地生态管护员阿泽,又忙碌了一天。

  为凝聚力量,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聘请当地干部群众作为巡护员、湿地生态管护员,全覆盖对湿地资源进行管护。

  从2015年起,保护区利用相关项目资金,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就是根据不同的湿地退化情况,采取禁牧、限牧、草畜平衡等方式,分别给予相应生态效益补偿,引导牧民科学有序保护湿地。”索郎夺尔基说。

  对当地人而言,湿地是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若尔盖的农牧民开始发展旅游、运输、建筑等多种产业。仅2016年至2019年,若尔盖累计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约60亿元。

  绿色生态发展的观念,已在当地深入人心。在麦溪乡,当地村民自发成立湿地保护协会,组织志愿者沿河道、湿地清理垃圾,宣传湿地修复,开展动物保护和垃圾清理。

  “草原、湿地是我们的家园,也是我们的财产,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主动加入湿地保护协会的卓玛泽郎认识清晰。


  • 上一篇: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
  • 下一篇:今年我省强基计划录取人数翻番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7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