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08月16日
◎宁蕖
8月,在色达县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4500亩云杉树傲然挺立,它们的枝叶在阳光下尽情伸展,通过光合作用,贪婪地吸收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实现路径有很多,林草碳交易是其中之一。
但这绝非易事,原因在于交易的核心是无形的二氧化碳。在一棵人工种植和养护树木的生命周期中,要确保其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排放的量,使其产生碳汇作用,再对碳汇量给予定价、设计一套碳汇交易模式,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2022年,由地方申报、专家评估,经省林草局审议,我省在11个县(市、区)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色达县这座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小城位列其中。
彼时,在我国碳交易市场中,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因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已有近6年时间未曾开放新的项目审批,诸多问题待解。
色达的试点正是一场求解之路:一株生长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树,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管理维护成本怎么算?其产生的碳汇价值几何?卖给谁?需求量有多大?
尽管前路充满未知与挑战,色达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降拥彭措依然无比坚定,他深信:“种树,总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好事。”
甘孜一直以上游担当守护着长江黄河的生态屏障。仅2023年,该州就完成人工造林8.3万亩、封山育林20.66万亩、退化林修复21.18万亩、退化草地治理89.50万亩。
试点工作开始后,人们自然而然要思考,这些绿怎么换“金”?
先算家底。目前,甘孜州首个乔木树种含碳率研究正在进行,“今年底研究完成后,能大力提高全州森林碳贮量及碳汇潜力估算精度。”州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韩告诉记者。
还要解决“谁来种树”的问题。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只有人工林能开发成林业碳汇项目。然而,在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谁愿意来种树?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一家企业。2022年,色达县引进一家快递公司,投入公益基金2000万元,启动实施4500亩碳中和林项目。项目一期栽植成活率达85%,平均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755吨;若持续开发20年,预计可产生3.5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量。
“快递行业是碳排放‘大户’之一,为中和自身碳排放,实现社会效益,他们愿意加入到公益事业中。”降拥彭措说,该企业积极性很高,今年还计划投资二期碳中和林项目。
新问题随之而来——“目前看来,种树产生的碳汇价值,远不足以支撑我们的造林成本,除了公益路径,还得有更多探索。”刘韩告诉记者。
为此,色达县通过引导违法破坏生态当事人购买“林草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打造一个集生态司法修复、警示教育等于一体的生态保护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办理认购碳汇修复生态环境案31件,罚款260.94万元,种植树木50000株。
回到最初启动试点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色达县历经两年多的求解,有些问题暂时得到解决,有的还摆在眼前。“目前,我们的项目推进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和大型企业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然而,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还需要更多主体的参与,汇聚起更强大的力量。”州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赖爽说。
高原上,数十万亩草木尽情生长,它们也在期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