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产业扶贫铺就致富路

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26日

    ——石渠县达拢专业合作社发展多种产业助农脱贫

    ■钟小俊 曾矛

    920,当采访团一行到达4300多米的石渠县时,广袤的扎溪卡草原已泛起了黄色,连绵的细雨飘洒了大半天,接近冰点的温度,仿佛在告诉人们,石渠的冬天真的要来了。

    在色须镇通往青海玉树州道路的两旁,笔者看见多个长约100多米、绘有许多彩色动物画像的白色大棚,将沿路装点得格外美丽。

    走进大棚,只见里面堆满了青黄色的杂草。“这是我们达拢合作社的蔬菜牲畜种植养殖大棚,除了这里,还有不少分布在各乡。” 合作社理事长公秋泽里说:“我们摸索出牲畜暖棚‘一棚多用’的功能,夏季青草茂盛的季节,我们就赶着牛羊到草场吃草,在空闲的大棚内种植土豆、白菜、萝卜、芫根等经济作物,待到冬天草场荒芜时,我们再把牲畜集中在大棚进行圈养,牲畜的粪便还可以当作来年种植蔬菜的肥料。”

    天气逐渐转凉,草场上的草已变黄不能满足牲畜所需。30多岁的牧民卓玛带着两个儿子赶着牛到30公里外的草原放牧去了。2014年合作社成立以前,她家有30头牛,一年下来全家6口人加上采摘虫草收入不到1.8万元,再加上丈夫患肺结核需要治疗,家庭经济入不敷出,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户。

    2014年,为将色须镇打龙村的农牧产品整合销售,早日实现全村贫困人口脱贫摘帽,打龙村成立了石渠县色须镇达拢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卓玛一家作为最先入股14户中的其中一户,将自家的30头牛所产出的产品全部打包给合作社进行销售。卓玛一家在继续养牛的同时,将挤出的牛奶、炼出的酥油等产品交由合作社销售。原来一头牛产出的牛奶只能卖2.91元,通过合作社走市场化道路后,一头牛产出的牛奶出售后扣除合作社的成本,卓玛得到的收益是9.1元,是原来收益的3倍。“现在我们家仅养牛的奶制品收入达3万元左右,如今家里已经有41头牛了,相信以后的收入会越来越好”。说起现在的生活,卓玛笑得合不拢嘴。

    卓玛的丈夫达吉40多岁,合作社将他安排到新成立的制衣有限公司当“裁缝”,几年后,达吉成了心细手巧的“裁缝技术员”,每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现在,卓玛全家6口人除了两个孩子上学外,其他的都在合作社挣钱打工。2016年,全家收入超过了9万元,其中,合作社分红所得占了大半。如今,卓玛全家已完全脱贫,还走上了奔康致富之路。

    类似卓玛一家尝到入股合作社甜头的在打龙村从2014年的14户增至去年的60多户,涵盖全村56户贫困户241人。去年年底,全村入股分红已从2014年的56万元增至今年的253万元。收入增加了,入股村民每个人心里都乐开了花。

    在带领全村人走向致富道路的同时,达拢合作社正在谋划向高端产业发展。

    在新修建的藏装制衣有限公司200余平方米的车间里,40多名村民正在忙碌着,他们有的正踩着缝纫机在手推彩布上着花纹,有的用针挑刺着线,有的认真临摹绣刺……“我们现在共有两个服装车间,吸收了全村60多人就业,其中大部分是贫困群众,他们都很快学会了缝制技术并巧妙地运用在藏服的制作工艺中。”公秋泽里说。

    合作社还通过安排技术人员到内地培训等方式,提高制衣技术。回来后,技术人员又无偿向当地村民讲授制衣技术。

    “如今,达拢合作社服饰公司生产的藏式盘帽已经在整个藏区流行。今后,我们要盘活现有的手工艺公司及合作社,新成立手工艺发展的公司。通过‘走高端、寻大众’的生产销售模式,运用电商平台让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打造‘康藏服饰之乡’。”色须镇党委书记尼美土登说。

    据悉,达拢合作社从成立之初就不同于其他合作社走单一发展之路,而是按照“支部+协会、党员+牧民”的模式,通过加强党员的主动性来“一对多”想方设法地调动村民的参与性,尽量将全村的资源统筹在合作社,合作社结合实际推出分类多元化发展。

    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经在制衣、帐篷旅游、砖石制造、畜牧养殖、蔬菜种植、奶制品加工等14个产业方面发展迅猛,每个产业都有党员干部分工负责和监督。

    截至2016年底,该合作社修建占地为500亩的奶制品加工厂1个,购买奶畜830头;修建各类基础设施47个,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牲畜总数达到5977头只匹,其中牛3818头、藏系绵羊1937只、马222匹。

    “今年,我们将全村269户、979人通过草场确权入股、劳动力入股、牲畜入股等方式全部纳入合作社,让全村村民和贫困户在党的领导下、合作社的组织下,大步迈向幸福康庄之路。”公秋泽里说。

 

  • 上一篇:理塘县四合村脱贫蔬菜大棚受欢迎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