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11月14日
■县委中心报道组 韩国梁
10月20日傍晚, 19岁的多吉和同伴扎西又一次来到县城,这是他第4次进城,这一次进城他和同伴骑摩托车跑了5个小时。
将要采购的生活用品采购完后,他和扎西走进了县城一家台球室,每次进城,他都要到台球室打两局,在他眼里,司诺克是一项很时尚的娱乐。在他所在的波戈西村,没有什么娱乐的内容,没有电,广播电视都没有。
波戈西村在何处
如果到你到巴塘县问波戈西村在哪里?能准确回答的人不会太多。
这是一个在当地有着三个“百分之八十”说法的村:全县百分之八十的干部群众不知道这个村在哪里;百分之八十的干部没有到过这个村;这个村百分之八十的群众没有出过村。
巴塘县甲英乡波戈西村座落在大山深处,而通往波戈西村的路异常艰险。
早上8点,车子往巴塘县城对面的山上行驶,海拔越来越高,路越来越烂,行车越来越艰难。路是依着整座山螺旋式修建,全是弯道,从来不晕车的自己也无法承受越野车在山路弯道上的冲击,早上吃到肚子里东西经过两次呕吐后全部交给了大自然。
近一个小时的颠簸后,车子走到了山顶,随后便进入了一条仅仅能容一辆车通过的山路,海拔表上显示4028米。透过车窗看远方,群山起伏,与天很近,与地很远;透过车窗看车下,心惊胆颤,望不到底的万丈深渊,车子就在悬崖边跳舞。
一路上,车子只能以低于40公里的时速前行,一些转弯处车子还需要甩几盘子才能通过,一路上尘土飞扬。越野车,就这样在大山里前行,大家都屏着呼吸,为司机师傅捏着一把汗,“脚趾头都抓紧了!”同行的同事说。
穿过群山、原始森林,6个小时后终于到达波戈西村。
如同过年一样,当我们的越野车停到村子的空地上时,村民们或奔跑、或骑马、或骑摩托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
这是让大家无比兴奋的一天,有史以来第一次有汽车开进村里,许多村民根本没有见过汽车,村里最先进的现代化工具就是几个跟多吉一样年轻的小伙子买的摩托车,摩托车的挡风板处还安装了一个大大的音响,“咚、咚、咚”的音乐声在旷野里回荡,成为这个村落最潮的一道风景。
触摸波戈西村
认识多吉,就是从这次下乡开始,了解波戈西村,就是从多吉开始。
19岁的多吉没有读过书,只会说藏语,听不懂汉话,到了可以耍朋友甚至结婚的年龄,他却只能选择“孤独”。
“村里跟我一样的年轻人有20多个,大家都没有耍朋友,没有哪个姑娘愿意嫁到这边来。”多吉用手拢了一下乱蓬蓬的头发。
多吉说,村里太穷,靠天吃饭,村民的收成要看老天爷的脸色,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村里的土地土质很薄,只能种点儿青稞和洋芋,既使是种青稞和洋芋,也要看运气,“不下雨的时候,盼着下点雨,雨下大了也成为灾难。”多吉说,种庄稼的土地仅仅有一层土,存水能力差,一旦下大雨,土都会冲跑,但天气太旱,庄稼也难逃干死的命运。
多吉的衣服有些脏,“你长得这么帅气,衣服怎么不打整干净些?”我问。
多吉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眼神中又多了一份无奈:“村里没有水,我们吃水要到2公里外的地方去背或者马驮。”多吉说,每背一次都要花3个多小时的功夫。
问多吉想不想到城里去的时候,他点了点头,露出了一丝苦涩的笑。
他说他没上过学,村里的人都没上过学,村里没有电,没看过电视,也听不到广播,也没有耍过手机,这里根本就没有信号,没上过学也玩不了那些在他眼里看来很神奇的玩意儿,“进了城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对外面的东西知道的太少了。”
同行的乡干部说,这个村太偏远,深处大山深处,电线根本架不过来,现在村民还是点煤油灯照明。
在乡干部的带领下,我们走进村民拉姆的家里,里面黑糊糊的,楼下是养牛的牛圈,楼上是住人的地方。
用手机的手电筒,摸着一根独梯爬上二楼,这就是拉姆一家人生活的地方:三分之一空间堆了一些杂草,一个做饭灶台,几块破木板搭起的床,上面是几床破旧的棉被……
现代化的家用电器看不到一件,即便是有,也无法使用,没有电。
“村民们就怕生病,现在还好一点儿,双流援建帮着修了一条路,从村里到县上要半天多时间,以前要进趟城得花两天时间,骑马、步行、摩托车,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得用上,村里也没有学校,孩子们无法出去读书,这里的群众没什么收入,生活艰难……”甲英乡党委书记肖陈说,生活的来源也就是挖点儿虫草、采点儿松茸,这还要看运气,这样的生活条件,这里的环境,根本无法适合人居住了。
纠结的“梦想”
和多吉一样,波戈西村的群众都渴望有一个能安居乐业的家园。
可是家园在哪里?
巴塘县、双流区包括甲英乡多次到村上与群众座谈、交流、调研,希望借力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来帮助村民们挪出穷窝,通过实施易地搬迁计划,来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
对于这个村的年轻人,大家心里有诸多的期待,看到了大山外面世界的发展,他们迫切希望能走出大山,过上好的生活。而对于年龄相对较大的人来说,他们更多的是焦虑,没文化、没有土地、没有技术,搬迁后,人是走出了大山,但是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毕竟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能把日子糊弄起走,但出去了,再回来就难了。”60多岁的彭措的担忧代表着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心思。
对于易地搬迁后,群众的生产生活如何实现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巴塘的决策者和援建方双流区也不是没有考虑过。
毕竟,藏区不同于内地,语言、产业、生活习惯种种因素的制约,如何破解好这个难题值得深思。
但,不管怎样,通过易地搬迁来解决这些地方的难题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如果不搬迁,这里的贫困还将世代传递、延续;搬出去了,后续生产生活的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更重要的是下一代的成长,通过上学,靠知识改变贫困的命运,年纪大的群众可以有更好的医疗保障。
“如果是一笔账,搬出去要远远好于守着现在的破旧房和靠天吃饭的贫瘠土地……”肖陈说。
为了鼓舞群众的士气,甲英乡组织波戈西村、甲英村等3个村的群众代表到县城边上参观巴塘县地巫乡的易地整村搬迁项目。这个项目的房建已接近尾声,正在进行整体风貌的施工。
大家听着介绍,看着一座座崭新的藏房和漂亮的规划图,大家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我们将来的房子也能这样?”“我们也可以跟地巫乡一样?”……
当大家的疑问被逐一打消后,对于这些没有走出过大山的群众来说,悬在心底的一块石头虽然没有完全落地,但确实减轻了不少。
“搬,我们同意搬!”
在距离巴塘县城约两公里,离国道318线约300米的空阔地上,甲英乡易地整村搬迁项目就选在了那里,这个地方将安置甲英乡波戈西村、甲英村等3个村100多户贫困群众。
两个月前,甲英乡在双流的帮助下,易地整村搬迁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比选会正式举行,来自成都、深圳、北京等地的多家设计公司参与,波戈西村告别贫瘠土地的日子正式开始倒计时。
“听乡上说了,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搬新家了。”多吉心里对新家园的期待十分迫切。
事实上,双流区和巴塘县也在谋划,搬出来后群众的生产生活,“不管是发展旅游产业还是劳务输出,我们一定得让群众住进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搬得出、安得下,帮助他们过上幸福新生活。”肖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