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6月07日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虫草山上,“康定市人民法院法制宣传进虫草采挖点”“康定市人民法院‘五进’活动”的横幅鲜艳醒目,众多采挖虫草的群众纷纷闻讯赶来,席地而坐,听法制宣讲、谈虫草采挖、谈各自生活……
“ 我现在才明白,不打架一样可以解决问题……”沙德乡村民扎西在听完法制宣传后感慨地说。扎西家以前的虫草地被其他人偷挖,最后都是以群体斗殴谁赢谁就胜利来结束纷争,导致扎西经常吃哑巴亏。康定市人民法院虫草采挖期常态化开展人民法庭“五进”、法制宣传进虫草采挖点活动,在一线化解矛盾纠纷,了解社情民意,务实推进乡村治理和基层法治建设,为全市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甘孜日报实习记者
包小玉 汪青拉姆
在采挖点,宣讲人员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引人深思的实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牧民群众宣传讲解《刑法》《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生态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在采挖虫草时遵循历年来的虫草采挖区域划分,不要越界,不要制造矛盾纠纷,如果发生纠纷,要严禁过激行为,不要聚众斗殴;摩托车一样要遵守交通规则;要安全用火,防止火灾发生。同时,发放了法律资料及安全防范宣传册,并在现场一一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多方位多渠道宣传法律,广泛开展好“矛盾排查进乡村、立案服务进乡村、巡回审判进乡村、法制宣传进乡村、同心同向进寺庙”的法律“五进活动”,使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
“帐篷法庭”进牧家
康定市人民法院把巡回法庭搬上山, 在一个简陋的帐篷外,法律服务站(点)设在值勤点,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审判。“帐篷法庭”的法官在村民家门口审案子,把严肃的法理融入知心话告诉当事人,拉近与当事人间的距离,更易于化解矛盾。农牧民群众在春播秋收季节、虫草采挖季节和冬季牧场搬迁时往往忙于劳作,很难抽出时间到法院参加诉讼,因此影响了他们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采用“帐篷法庭”、巡回审理的方式就地办案,及时调处矛盾纠纷,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司法服务。
邓珠自家的虫草地被邻村的李金康采挖,两人差点引起群体斗殴,好在流动“帐篷法庭”的工作人员了解了情况,随后立即展开调查。工作人员将李健康带到“帐篷法庭“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后,也找来了邓珠,经过工作人员的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李健康归还了在邓珠那儿挖的虫草,并且作出书面保证,邓珠也既往不咎,以此了结。
邓珠说:“过去群众有矛盾纠纷要诉讼到法院,常因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而受影响。自从有了‘帐篷法庭’后,我们打官司比以前方便多了。市法院的人会定期到我们乡里或牧场巡回办案,我们也可以到乡政府打电话给法院说明诉讼请求,法院会很快派人下来处理。”
“我们这里山高路远,很多案子。如果要求当事人来法院处理,不仅增加当事人的负担,还会延长办案周期,最终的社会效果也不一定好。我们走出去立案、办案,除了可以宣传法制,更重要的是拉近了法律、法院、法官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法院工作人员罗天说。“一个国徽、4条凳子,组成了草原上的法庭。每一次开庭,都有许多牧民围拢过来旁听。渐渐的,牧民眼中流露的不再是好奇和怀疑,而是信任。虽然向群众解释法律义务、责任颇费精力,但至少群众有了遇到矛盾和不公找法院裁判的意识,这恰恰证明了多年来法律观念在藏区逐渐深入人心。”
双语宣讲受欢迎
法官们用藏汉双语进行法制宣讲,在农牧区采用藏语开庭审案、用藏文书写裁判文书,让农牧民当事人在开庭审判、判后答疑等各个环节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自然就能体现出司法的公信力。在此基础上,康定市人民法院还主动邀请周边农牧民群众旁听案件审理,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在身边的典型案例中提升学法、知法、用法、护法的能力。
“康定市人民法院法制宣传进虫草采挖点”“康定市人民法院‘五进’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赞扬。同时,活动进一步规范了虫草采挖秩序,有效预防了村民因采挖虫草而引起各类矛盾纠纷,为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
今年以来,该院深入农牧区巡回审理各类案件12件,向广大群众发放便民联系卡300余份,在一线就地立案6件,就地调解纠纷8件,调解率达66.7%;开展法治宣传讲座5场,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50余次。
如今,在康巴高原,这样的“帐篷法庭”搭在哪里,法制宣传就进到哪里、案子就审到哪里、法律服务就送到哪里、审判功能就延伸到哪里。这是康定市人民法院司法审判事业服务民生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适应民众司法需求的新型巡回审判方式带来的便利。简化办案程序,缩短办案期限,解决人民群众因诉讼时效周期长不愿寻求法院解决纠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