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红色之城的精神传承

甘孜日报    2020年09月25日

泸定成武红军小学师生祭奠英烈。

泸定桥小学学生开展红色教育。

泸定桥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

◎泸定县委宣传部 文/图

“爷爷说,当年红军过桥时,没有桥板,只有铁链,对面还有敌人的枪炮。红军这么勇敢,我也要勇敢地自己走过桥去。”“你是泸定的男子汉,就要像红军一样勇敢!”9月12日,张华带着11的儿子来到泸定桥上,父子俩一席话道出了泸定人民的红色情缘。张华是泸定县冷碛镇人,现在成都生活,但每年都要带儿子回来走一次泸定桥,因为泸定桥精神必须传承下去。

“泸定桥精神代代传。”这不只是张华个人想法,更是泸定县委、政府和泸定干群的一致传承。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935年,英勇的泸定人民,支援红军飞夺泸定桥,从此泸定成为了享誉全国的红色名城;从那时起,红色革命精神就成了泸定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几十年来,泸定干群矢志不渝,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并将其转为干事创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助推泸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长征精神润红城

“西定泸水,国泰民安”。泸定这片高山环抱、大河奔流的土地,自古孕育着二郎山一样伟岸、大渡河一样豪迈的英雄儿女;泸定人民历来为国家进步作着重要贡献,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路上写了光辉一笔。

1918年,泸定籍进步青年周奕廷离开家乡,考取省城军校;毕业后从军于刘伯承部下,成了泸定的红色革命“火种”;在其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泸定青年加入了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泸定,一路播撒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红军不仅缔造了飞夺泸定桥的军事神话,谱写了泸定桥会议的历史篇章,还建立了岚安苏维埃政府。在红军飞夺泸定桥和对抗反动势力的过程中,泸定人民积极参与支持革命,拆下门板帮红军渡桥,划着渔船帮红军渡河,拿出有限的粮食支援红军,为革命队伍当向导,主动收留照顾受伤战士……正是在与红军共度难关、携手革命的历程中,泸定人民积淀了深厚的红色基因。

一种精神永续,一种浩气长存。1961年,泸定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飞夺泸定桥精神和红色文化进一步成为泸定人深入骨髓的精神财富,泸定干群也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泸定桥,爱护自己作为“红城儿女”的荣耀。

200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建成,并和泸定桥一起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该馆用大量文献资料、珍贵实物和现代技术,再现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记录了红军在泸定播撒革命火种的峥嵘岁月,反映了泸定人民支持红军、支持革命的光辉历史。从建成开始,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就被泸定县委政府作为珍贵红色文化基地,精心保护并充分发挥其对干部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泸定干群对其亦是视若至宝。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传承、弘扬红军飞夺泸定桥精神,筑牢红色文化基因,泸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寻找曾在飞夺泸定桥战役中担任突击队的22名勇士。经过长期努力,终于确定了其中20位勇士的姓名、身份;此举既为全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又为泸定干群增树了精神丰碑。

历史是一笔宝的财富,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走进新时代,拥抱新征程,泸定更注重传承、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多年前,泸定就把传承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作为对干部职工、广大师生和普通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日常教育、文化建设和村规民约之中,“讲红军故事,学长征精神”早成了泸定人民的共识,并一步丰富升华精神内涵。

2018年5月,“红军飞夺泸定桥精神”研讨会在泸定县举行,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将红军飞夺泸定桥精神的内核概括为“坚定理想、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红色泸定桥干部学院(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甘孜分院)也在活动中正式挂牌。2019年6月12日,省级领导读书班来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拉开了全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序幕;此后一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接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性教育活动共26970余人。2019年 9月18日,甘孜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干部集中学习研讨班将课堂搬到了泸定……目前泸定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已成为全国具有标志意义的长征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地。

事实证明,泸定干群正和全国、全省、全州一道,以更加丰富而深刻的手段,传承、弘扬泸定这座红色名城的宝贵精神,这种宝贵红色精神正在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

传承精神思奋进

“我是红色名城的干部,要像红军一样不怕困难,甘于奉献;今天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还有更远的路要走,荣誉就是更大的责任!”2019年4月28日,王昇在日记本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自从到到固包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就有了写日记的习惯,而且每次写日志都要告诫自己不能有丝毫懈怠。

王昇是泸定县扶贫开发局干部,2015年开始任烹坝镇固包村第一书记,2019年4月被评为全省优秀第一书记。熟悉他的人都说:“王昇这个优秀是干出来的——实干,巧干,坚持干”。

固包村位于泸定县大渡河西岸,属典型高半山传统农业村,曾被形容是“山高坡陡,道路蜿蜒曲折;人穷志短,生活没有盼头”。王昇回忆,他到村里召开第一次村组干部见面会只有三人参加,等靠要、混日子,已成了群众思想上的桎梏,条件差、没产业更是村里发展的阻碍。前两个月的工作中,他经常吃闭门羹、唱独角戏,好不容易和群众确定了发展方向,又难以落实。为了发展产业,他多次到外地寻找项目,但每次请来的人都直摇头说:“在这高山上搞产业,维护成本太大了。”望着对方离开的背影,他心里总是一阵酸楚。于是他把目光放在“自己人”身上,组织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走出去,学回来,2016年终于在村里建成了1000亩蔬菜示范基地、750亩苹果园示范基地和36亩中药材示范基地,构建了“果蔬间种”“林下种养殖”的立体经济;同时还争取到1100余万扶贫经费,改善了山村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

固包村在 2016年整村脱贫,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该村又被评为州级依法治村示范村。如今,固包村人均收入已过万,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王昇说:“原以为两年的驻村工作,一干就是五年多,中间有很多辛苦、很多委屈、很多对家人的愧疚,我好几次都差点打退堂鼓了,但一想到领导和家人说的‘泸定干部要有红军精神’,又坚持下来了。”

忠诚人民和事业,甘于吃苦和奉献,王昇是红色精神的践行者,也是奋发有为的泸定干群的代表。

2019年5月29日 ,作为我州首台历史实景剧,也是全省首台红色题材实景剧的《飞夺泸定桥》在泸定公演。该实景剧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通过“夜袭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神兵天降”“疾行240”“飞夺泸定桥”5个篇章高度还原历史场景,融合戏剧、电影、舞蹈和全息投影、机械舞美等手段,真实表现了飞夺泸定桥这一军事奇迹。该剧公演后,泸定干部群众纷纷前往观看。大家都说:“看这台剧就是要给自己再紧紧思想的螺丝,鼓鼓行动的干劲,进一步把身上的红色基因,转化为干事实效。”

记者从泸定县委宣传部获悉,为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激励干群奋进的作用,泸定在干部教育管理、单位文化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文明单位创建、反腐倡廉等工作中都把宣传、践行红色革命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全县了上百名干部职工获得州级、省级甚至国家级表扬,全县干部群众感恩奋进的精神风貌日益昂扬。

人是第一生产力,精神则是人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实践证明,以飞夺泸定桥精神为重要内容的红色革命精神,在泸定大地传承不息,激发了全县干群干事的昂扬风貌。

精彩答卷映辉煌

“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工作十强县”“三农工作先进县”“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省级绿化模范县”“全省2017年脱贫摘帽工作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观看泸定县近年的“荣誉榜”,一项项高含金量的荣誉都显示着,泸定向党和人民交出了荣耀的“发展答卷”,这些答卷映照着泸定辉煌的历史,更映照着它光明的未来。

发展是第一要务。红色革命精神在泸定传承、发扬及其对泸定干群的鼓舞鞭策,最终要体现为该县的发展实效,才不负众望。《中国共产党泸定历史大事记(1921至2010)》的序中写到:“1950年,泸定成为甘孜州建立的第一个县,泸定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跃入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时期;半个多世纪以来,泸定县各族人民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下,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红色精神也在泸定大地不断传承发扬。”

发展要循序渐进。近年来,随着全国发展速度加快,一项项国家支持政策落户泸定,该县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越来越好。

发展体现在经济不断增长。泸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994突破1亿元大关,在2011年跨进10亿元大关,在2019年已达到28.01亿元。1978年,泸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59元,这一指标在2019年已经达到31647元。2019年,该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了21965万元,财政实力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有效防范风险提供了坚实保障。2019年泸定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397元,较2000年增涨了562.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561元,较2000年增涨了1495.41%。

发展体现在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建州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以来,泸定的基础建设持续向前,并在近几年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道路通,则百事通”。到2019年,泸定实现了100%行政村通公路、通水泥硬化路,全县公路里程达到1452.6公里,“内延外联、全域覆盖”的交通网络构架初步形成。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近年来,泸定投入资金4.4亿元,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达标实现全覆盖;投资1.7亿元建设顺河堰水利工程建,修建各类堤防8公里,同时新增节水灌面5555亩,改善灌面2.3万亩,水资源利用系数达47%。

“电亮生活,也点亮前途”。近年来,泸定整合资金1.1亿元,实施乡镇供电改革和城区线路升级工程,推进农村电网及中心村农网改造,全县7.3万余名群众用电难、用电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泸定还实现行政村通光纤全覆盖。

发展体现在民生不断改善。建州以来,泸定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干部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该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于2016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截至2018年末,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3所、幼儿园16所,全县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100%。该县在2017年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到2018年末,该县9个乡镇中心卫生院、124个村级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二甲”复评。近几年,该县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2%以内;2019年,该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5%;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覆盖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覆盖率均达100%。

发展体现在文化不断繁荣。2017年,泸定的县文化馆、县图书馆、“红色主题影院”建成并免费开放,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获省、州示范点称号,率先在全州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

发展体现在生态不断改善。2017年泸定的末森林覆盖率达44.83%,成功创建2个省级生态乡镇、23个州级生态村。目前,该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大力推进“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工程,基本构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上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泸定县已于2017年,在全州率先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并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目前全县的贫困发生稳定在“零”。同是,随着“润育工程”的深入实施,该县干群的内生动力也在不断激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干群精神就是力量的源泉。泸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红色名城,红色精神传承和发扬,让它成就辉煌,也将创造更大的辉煌。






  • 上一篇:绿色之城的发展图景
  • 下一篇:红城绿谷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