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绿色之城的发展图景

甘孜日报    2020年09月25日

泸桥镇田坝村一角。

泸定杵坭红樱桃甜了村民心。

乡村旅游好红火。

黄草坪苹果丰收了。

◎泸定县委宣传部 文/图

云雾在青山翠柏间萦绕,一排排老宅民房散落分布,核桃、苹果和成片的玉米、蔬菜,散发着阵阵芳香;休闲广场、游客接待中心一样不少,农业专家实验楼和别墅民宿交相辉映;“红城绿谷·康养泸定”“长河云端·海子山居”“海子山乡村振兴示范区”“大渡河流域民宿产业聚集区”等标牌引人注目……金秋时节,走进泸定县泸桥镇海子环环村,就像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又像是走进了一个现代产业园区。

海子环环村曾经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2014年该村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102人。如今该村却建起养殖基地和水果种植基地,搞起了旅游接待,走上了“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现代产业,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子。

海环环村的变迁让人惊喜,但这样的变迁在泸定却并非个例。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脱贫攻坚以来,泸定发展环境快速改善,逐步找准“建设红色宜居、美丽小康新泸定”的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现代产业,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全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生态筑底 守护绿色铸就发展空间

9月11日,泸定天气晴朗,太阳把路面都晒烫了。刚吃过中饭,该县兴隆镇和平村的邓顺均就戴着草帽,下地给新栽的树苗浇水去了。

自从多年前创办了“牛背山邓军长青年旅社”,邓顺均就靠旅游致了富,如今已不需要在地里谋生活了。但他还是一有空就要去给地里的树苗浇水,还每年还要买些树苗种在村上的荒地里。“你为何爱种树?”他回答记者:“我们这里山高地少,以前为了吃饱肚子,开荒种地,现在要守护绿色生态才能持续发展。”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邓顺军的行动,是泸定县坚持生态筑底,全力守护绿色,铸就发展空间的一个缩影。

俗话也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让一方水土富裕一方百姓,既是中华儿女的千年追求,也是利国利民的和谐愿景。泸定县作为地理学上最宜人居的康养圣地,是全国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富集区,全县林草覆盖率73.55%。

世受自然哺育的泸定人,历来爱山惜水。近年来,泸定县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省委“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经过持续努力,该县的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进一步夯实了绿色发展的基础,也积累了绿色保护生态的“泸定经验”。

奖惩逗硬是抓实工作的保障。泸定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巡察督查的重点内容和干部选任的重要依据;同定严格执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审计制度。

广泛参与是推动动工作的动力。泸定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干部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持续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等评选活动,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村规民约,聘请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建立防污治污举报奖励制度,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大格局。

制度完善是抓实工作的前提。泸定县编制、出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等10多个文件,构建生态文明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县工作格局。

高强度开展环境治理能补齐生态短板。近年来泸定坚决打赢污染防治“八大战役”,投资1.67亿元,推进“三大革命”,投入1.77亿元,实施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投资1亿元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目前,泸定全县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村占63.4%,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村占90%。

高标准推进生态建设能提高生态质量。近年来,泸定投资1.32亿元,实施生态植被恢复,同时大力构建并落实县、乡河(湖)长制体系。全县增加绿地4万平米,杵坭被评为全省首批“森林小镇”,关停砂石料场22家,治理水土流失9180公顷,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州级生态村40个、绿色家园1317户。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久久为功终见成效。在全县干群持续努力之下,泸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成果不断显现。近年来泸定空气质量综合指标长期位列全省前茅,县域生态质量考核连续两年居全州第一;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优良。在“两山理论”指引下,泸定的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绿色发展基础也不断夯实。

产业富民 依托绿色共享发展成果

9月正是仙桃成熟的季节,在泸定县冷碛镇的一片斜坡上,总能看到带着手套,面带笑容采摘仙桃的群众。这些仙桃,被送到泸定县城能卖出每个一元的好价格,经过加工后,价格更高;这片前几年才开发出来的荒坡,一年能带来十万以上的收入。

冷碛镇的仙桃林是几年前泸定打造的现代产业基地,也是泸定大力发出生态产业的一个案列,更是泸定立足县情,实施产业富民战略,让全县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

泸定生态环境脆弱,但生态地位重要,保护环境是发展的前提,绿色也是其最大的发展优势。近年来,泸定按照“成渝后花园·康养加休闲”的主题定位,全力打响“红城绿谷、康养泸定”区域品牌,坚定走绿色发展路线,把发展、壮大生态产业,作为全县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市场主体,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近年来,泸定高品质培育生态经济,全力构建“生态+农业”。该县以省委“10+3”农业产业体系为导向,构建大渡河流域百公里绿色产业带,实施优质核桃、优质魔芋、特色水果“三个五万亩”特色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形成“特色水果、优质干果、绿色蔬菜、优质食用菌、道地中药材、生态畜牧业”六大生态农业体系。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建成1个省级、7个州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全县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23.56万亩,打造“泸定羊肚菌”“泸定红樱桃”“泸定苹果”等农产品品牌,取得“三品一标”认证3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面积4.35万亩,绿色防控面积2万余亩。泸定多次被命名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生态旅游前景广阔。近年来,泸定积极探索“生态+旅游”路径,全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天府旅游名县。目前,该县已成功创建泸定桥4A、杵坭樱桃谷、磨西磨岗岭3A等A级景区;正在加快开发牛背山、燕子沟、二郎山森林公园、大渡河大桥超级工程、泸定桥创5A等重点景区。近年来,该县还投资8000余万元,打造了9个农旅融合示范村,举办泸定红樱桃节、海螺沟冰川温泉节等“四季节庆”活动。2019年,泸定全县接待游客556.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21亿元,旅游对直接就业贡献率达16%,对GDP贡献率达34.23%,对税收贡献率达21.14%。

生态和康养彼此成就。近年来,泸定积极探索“生态+康养”的产业发展模式。打好“阳光、碧水、森林、温泉”等生态牌,建设大渡河流域康养产业带,培育“洗肺中心”1处、温泉康养酒店24家,神汤温泉主题酒店是省内唯一的藏医康养温泉主题酒店;创建森林康养基地2个、森林自然教育基地1处、森林康养人家1家、四星级森林人家23家,森林体验研学、动植物科考等森林康养体验产品初具规模。

生态和工业之间也能找到契合点。近年来,泸定积极打造“生态+工业”模式。严格“三线一单”管控,建设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数据信息新兴产业基地;全县水电装机达204万千瓦;建成康东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5家;2个大数据、云计算绿色高载能企业落户泸定。2019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289万元,出口创汇360万美元。水电、农产品加工等绿色工业产值8.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6.18%,对GDP的贡献率达31.4%。

“索桥横绿水,浮云绕青山,四时筐满载,风物化金银”。如今的泸定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用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筑牢了持续发展的基础,也释放了绿色发展的红利。

乡村振兴 聚焦绿色擘画发展蓝图

前几天,泸定杵坭板板桥农家乐的老板邓安美把一个相交多年的好朋友得罪了——朋友家孩子结婚,邀请邓安美参加婚礼,但她却因为店里实在走不开,爽约了。

其实这几年,因为忙生意,邓安美已经错过了不少亲友家的大事、喜事;她的忙碌,是因为这几年到杵坭旅游休闲的人越来越多。

杵坭是泸定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早有中国红樱桃之乡的美誉,几年前就是全州乃至全省的热门旅游目的地。2018年5月,我州启动打造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带,杵坭被列入泸定县5个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点位之一,加以进一步提升打造和宣传推广,此后知名度更高,游客接待量更大。如今的杵坭,家家吃身上旅游饭、户户成为小康家,正是泸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典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率先在全州脱贫摘帽的泸定而言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

几年来,泸定主动融入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项拓展、全域开放”的发展格局,抢抓州委“三创联动”战略机遇,按照“成渝后花园·康养加休闲”总体定位,围绕建设“五个泸定”的总目标,将乡村振兴工作与脱贫攻坚、“4+2”创建工作有机衔接,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取得了显著成绩。

产业是发展的根本依托。几年来,泸定大力推动产业振实兴。实施产业基地提升行动,建成了1个省级、7个州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全县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23.56万亩。实施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7家,构建“村集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品牌创建行动,取得“三品一标”认证32个,9类产品入选“圣洁甘孜”产品,4个品牌入选“商务领域知名品牌”。实施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投资2000万元,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2个乡镇电商服务站、7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建成农产品初加工设施150套(座)。实施农旅结合深化行动,推进“两桥三山一带多点”旅游开发,聚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要素。泸定坚持引培并举,推动人才振兴。借助“千名干部援藏”等平台,引进人才475人。实施党员“双向培养”工程,培养致富能手271名、党员业务标兵308名。实施农民工回引工程,3000余名农民工返乡创业,63名退役军人到乡村任职。建立“驻村农技员+巡回服务队”的科技服务体系,遴选特聘农技员15名、土专家15名;培育康巴英才97名,新型职业农民278名。

文化是发展的灵魂。泸定全力打造文化高地,推动文化振兴。近年来,该县累计整合资金8630余万元,投入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建成县文化馆、图书馆,年均接待阅览7万余人次,建成泸定桥文化广场等4个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纪念馆3个、剧场1个,实现贫困村文化室达标率和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覆盖率“四个100%”,

生态是发展的底色。泸定大力推进生态振兴,近年来大力推行“有山皆绿”“重点补绿”“身边增绿”,实施“一河两线”生态植被恢复工程,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州级生态村36个、绿色家园1317户。

基层组织是发展的堡垒,泸定大力推进组织振兴。践行“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理念,以“三项建设”为抓手,实施党建“八大工程”,持续开展“服务型基层组织”“基层组织规范化”“能力建设”“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能力建设”和“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8个基层组织、26名党员干部获州级以上表彰

泸定首批打造的五个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点位,已在去年开门营业,并且持续发展;目前泸定,的每一个乡村的饱含振兴的希望。十九大,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愿景,这愿景也是泸定发展的蓝图。






  • 上一篇:幸福之城的和谐乐章
  • 下一篇:红色之城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