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吹响决战决胜冲锋号

甘孜日报    2019年04月17日

我州深度贫困乡镇集中攻坚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侧记

德格中扎科农业产业园有机蔬果引得参观考察者竞相品尝。

甘孜县手工艺产品让参观考察者爱不释手。

◎本网记者 游飞 谢臣仁 陈斌 张嗥 文/图

4月15日至16日,甘孜州深度贫困乡镇集中攻坚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甘孜县召开,标志着我州脱贫攻坚聚焦贫中之贫特别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15日,200余名来自全州脱贫攻坚战线的州、县、乡(镇)、村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分成三个考察组,分别走进德格县阿须镇片区、德格县中扎科乡、甘孜县南多乡、甘孜县茶扎乡等地,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现场考察调研。16日,所有与会人员集中参加了推进会议。两天时间,与会人员边参观边讨论,并就工作的具体落实积极建言献策。

住上新房还要有好环境 现场考察让人倍感振奋

参观、交流、学习、感悟,与会人员在各个点位上收获着经验、思考着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阳光柔和,点洒下来,给漂亮的新居镀上金色的光芒。4月15日上午,考察组走进德格县浪多乡能麦村彭洛组。

“取水的时间可以宰杀一只羊”“地鼠成群像赛马”“坐在房间里可以晒太阳”,这是彭洛组曾有的真实写照。彭洛组以往全是土坯房,为干打垒土墙,无地圈梁、无承重柱、房梁直接搭墙上、低矮、阴暗、潮湿、采光效果差、抗震效果差,直接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18年4月,德格县对全县16000户土坯房进行改造,采取固基、加柱、加梁等措施,建起“安全住房”。彭洛组23户96人在去年11月全搬进了新房。

新房建成,旧房还未拆除,新旧房“比邻而居”,天壤之别,新建住房为80平方米的实木结构,庭院宽敞,除了场坝外,还有30平方米左右的“庭院经济”地块,形成了农民安居乐业、富有地方特色的幸福家园。

考察组走进村民四郎曲西和泽仁伦姆家,听述说、看结构、问造价、“学技术”,不时在笔记上记上几笔,或者用手机拍下“关键部位”。

在甘孜县南多乡南多村,村庄依山傍水,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水泥硬化的村内巷道干净整洁,树木已吐出新绿,这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让考察组一行眼前一亮。

在南多村村民亚呷家,院落干净整洁、桃花竞相绽放,桃树、杏树、苹果树在微风中摇曳,像是在接受春天的检阅。“通过改路、改水、改厕、以及改房工作,现在我们用上了清澈干净的自来水,厕所也不像过去那样臭气熏天,即便上趟县城鞋都打不湿,这样的生活跟城里人没什么两样。”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让亚呷笑逐颜开。

“资金有限,我们选择了一条符合我乡实际的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路径。”南多乡乡长扎西罗布介绍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牢固树立“长期作战、连续作战”的思想意识,提出了“没有钱买新衣服,但可以尽力把衣服洗干净”的做法。全乡不搞千篇一律的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在现有基础上,努力让乡村环境耳目一新。确保全乡地面无垃圾、水面无杂物、墙面无乱涂乱画,确保房前屋后、庭院内外干净整洁,全面治理黑臭水体,让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人更美。

“这房子有客厅、有厨房,还有厕所,设计非常合理,比我原来冬冷夏热的土房子好多了!”在甘孜县吉隆沟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贫困户曲江看着眼前崭新的搬迁房高兴地说。

曲江以前住在山上,出行非常不方便。随着风吹日晒,老房子也垮了。最后他被纳入贫困户和异地搬迁对象。现在搬进 “小洋房”,门口还有一块小菜园子,没事时曲江便爱打理他的小菜园,生活甚是惬意。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甘孜县抢抓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机遇,及时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贷款项目推进难题,广泛开展政策解释及宣传引导,精准确定搬迁对象,科学规划集镇集中安置点建设,全力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

一路走来,各点位工作人员朝气蓬勃,到处一片繁忙的景象,各地都在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建设基础设施,土坯房建设卓有成效,让考察组一行备受鼓舞。参加考察的石渠县长沙干马乡约达村第一书记仁青绒布说:“土坯房改造势在必行,这次考察一路取‘经’,以后回村上进行改造时心中就有数了。”

教育打底产业致富 经验做法拓宽工作思路

红旗飘扬,书声琅琅,阳光下的德格县中扎科乡雄拖村小充满活力。

考察组走进校园,观摩教学、察看宿舍、了解办学特色,对这座小而精致的校园充满探寻。

今年13岁的翁登是该校三年级学生。翁登5岁时父亲便不幸离开人世,他和家中两个妹妹靠母亲打工艰难成长。两年前,不幸再一次降临在他们一家,母亲因病离开了翁登和他的两个妹妹,原本还能勉强维持生计的家庭,瞬间失去了主心骨,立刻支离破碎,已经读到3年级的翁登辍学为别人放牛挣钱。中扎科乡党委和政府以及学校都给予了他和两个妹妹巨大的帮助,多次前往翁登家中进行劝导,为他们家的生活提供最大的帮助。今年,翁东重返校园。翁登眼泛泪光地说:“我在校园很快乐,我要努力读书,将来我也要像老师们一样,用心用情关心需要帮助的人。”

据介绍,近年来,德格因为贫困、交通等原因辍学的适龄儿童共有2235名,在全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和翁登一样,目前已经全部返回校园,该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听着翁登的返校故事,考察组人员热议扶贫扶智工作,大家感慨连连,在孩子们欢快的舞蹈中一同感受着不一样的幸福。

村级活动室党旗鲜艳、誓言铮铮,文化室书籍丰富、环境舒适,卫生室药品齐全、资料齐整,幼儿园里歌声清脆、童趣盎然,墙上一个大大的“变”字,述说着德格县中扎科乡呷依村这个贫困村党群活动阵地建设取得的新实效。

呷依村曾经是一片荒凉无际、乱石丛生、土硬似铁的地方,几代呷依人为了填饱肚子不知耕坏了多少犁、累瘫了多少牛、淌下了多少汗,但始终收效甚微,老百姓只能称这里为“莫核通”(饿荒坝)。

开展精准扶贫后,轰隆作响的现代机具翻开这片土地新的篇章,先进的科学化种植让这片土地生机盎然,强农惠农政策更是锦上添花、“点石成金”。在沿雅砻江百公里种养结合有机农业产业园区的辐射下,800亩土地有了源源不断的流转金,全村58户318人在家门口就业,18户93名贫困户成了股东,有了分红。从此,这里的村民们相信人能胜天,大家给予这片土地新的名字,叫“扎西通”(吉祥坝)。

听着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考察组人员对德格县“绿色立产、特色强产、抱团助产、党建领产”的党建引领富民工程给予高度赞赏。索取资料、询问“关节”、探讨方法,受益匪浅。

“善地·沿雅砻江百公里种养结合有机农业产业带”的标牌高大雄伟,引人注目。“扶贫产业、土地流转、企业带动、高新援助、种养结合、有机产品、冷链配送、电商营销”几行大字凸现产业带特点。4月15日中午,考察组走进德格县中扎科乡现代农业产业园。

20个大棚两侧排开,犹如营帐勾连。大棚里,菜苗碧绿,洋溢生机;场坝里,现代机具整齐排列;仓库里,农资储备充足;展台上,各种有机蔬菜让人垂涎欲滴。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效,大家品蔬果、说产业,都在谋划着把这产业模式“移植”到本县。雅江县脱贫攻坚办副主任杨杰说:“这园区重在四字,一是‘现代’,二是‘有机’,回去后要结合县上实际,学习丰富经验和现代技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松茸、虫草、贝母等高原特产,泥塑、唐卡、石刻等非遗产品,甘孜县茶扎乡银多村东让燃谷合作社产业展台上,各类特色商品琳琅满目。

同样的高原特产,通过独具特色的包装一下提升了“品味”,传统的木通泥塑成分挖掘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当银多村东让燃谷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考察组人员一个小小的格萨尔王泥塑价值3800元时,考察组成员惊叹连连。

“格萨尔王文化是甘孜州的文化富矿,东让燃谷合作社对民族文化的发掘给我们启发,作为格萨尔文化圣地,我们回去也要认真研究,好好发掘。”色达县大则乡党委书记罗让邓珠说。

“变游牧为牧场、变牧民为股民”,在甘孜县茶扎乡集体牧场,两排大字对集体牧场的属性鲜明“道说”。

畜暖棚、储草棚、补饲槽,展示了牦牛养殖从传统放牧方式到半舍饲养方式转变的模式。甘孜县茶扎乡集体牧场是该县22个规范化集体牧场之一。该牧场贫困户管理员所让告诉考察组人员,她与丈夫两人管理这个集体牧场,一年保底收入2万元,牧场畜产品收益也归他们所有,一年有三万余元收入。

集体牧场彻底解决了牦牛在冬春两季死亡率高的难题,为牦牛规模养殖找到了可行路径。参观考察人员纷纷表示,回去后将组织人员再来考察,让集体牧场在甘孜牧区释放更大活力。




  • 上一篇:我州组织部长首次集中“赶考”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