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8月30日
■林伟
长江,穿行于四川腹地,犹如一支利箭,从西向东,射向茫茫大海。在它的身后,是巍峨的川西北高原,是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自1998年以来,四川的森林覆盖率从24.23%提高到2016年的36.88%,超过上世纪中期。川江的浑水期从每年300天下降至不到120天,泥沙含量减少一半以上。过去19年,蜀中高原和山地共同见证了一场生态巨变:山脉重披绿衣,大地森林归来。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告诫:对大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长期以来,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以增加生产要素和扩大生产规模来拉动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地处祖国西南腹地的四川,是长江、黄河重要的发源地、涵养地、集水区,境内1000多条河流中约有96.6%属长江水系,被称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国半壁江山的水塔”“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川森林经历过严重的开发破坏,绿色在当时的四川大地上越来越少。绿水青山没了,何来金山银山?
绿树无言,青山为证。觉醒的过程确实有点漫长,从开发砍伐到保护再造,历史性的转变由1998年和1999年开始,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先后启动。1998年以来,四川净增森林面积6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达到2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一半,广袤的森林构筑起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理念”上升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朴素又高远的话语,就成为号角、如同战鼓,响彻48.6万平方公里的巴蜀大地。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定贯彻中央要求,以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系统部署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一边不断发现绿色银行的兑现密码,一边持续释放改革活力守护绿水青山。19年筚路蓝缕,纤弱的幼苗长成了年轻的森林;19年筚路蓝缕,四川用改革激发出守护绿水青山的活力。林海浩瀚,百鸟歌唱,一曲生态经济加速发展、林权改革纵深推进的绿色欢歌已在巴山蜀水间唱响。
“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四川森林归来的实践,彰显历史担当,也蕴含治理智慧,给我们的启示是极其宝贵的。战略引领未来,实施决定成败。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没有投机取巧的捷径可以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绿色发展,初心不变,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扎扎实实做好各项贯彻落实工作,才能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致富圆梦的最大资源、最大靠山,才能让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在四川落地生根,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