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甘孜日报    2018年01月17日

       ■曾关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关乎民生、民心,关乎发展全局,为农业农村描绘了美丽宏伟的蓝图,更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为之振奋。”但如何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乡村振兴,让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变成实惠,也给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一个重大而全新课题。就稻城而言,“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已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片,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为我们实施全域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们必须把全域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坚持“生态保护与全域旅游并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并行”的发展路径,以全域旅游助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创新开放、繁荣小康”新稻城,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贡献稻城力量。

      一、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是前提

     自然生态资源是稻城发展全域旅游的先决条件和先天优势,是全县群众赖以生存、鸥水相依的发展基础,保护生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要突出绿色发展。引导全县干部群众树立和践行“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切实履行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的责任,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共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二要突出恢复治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巩固环保督察和自查问题整改成效,巩固“三大工程”和草原生态奖补成果,全面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坚定守住“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继续实施“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大规模绿化稻城行动,扎实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努力形成“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立体生态格局,让稻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三要突出长效监管。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管队伍建设,严格实行“先评估后开发、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资源开发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确保环境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查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稳妥解决、环境秩序得到有力维护,切实形成“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

       二、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功能配套是基础

     全域旅游是推动稻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动力,是打开群众增收致富大门的“金钥匙”,必须进一步夯实支撑配套基础,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统筹城乡环境治理,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城乡提升、景区建设、服务环境”的样板,带动乡村振兴纵深发展。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亚丁景区5A创建工作为抓手,大力开发次级景区景点,加快推进亚丁景区南坡、松绒布姆尤尊景区等次极景区景点开发打造,规划布局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景观廊道和乡村特色旅游村落,进一步跟进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旅游服务中心、标识系统等基本服务设施,打造和推广稻城特色民居、民宿,合理布局游览点、餐饮点、购物点,切实转变“门票经济”观念,不断丰富产业链和服务链,实现“全景化体验、全时化消费、全业化融合、全民化参与”的旅游新格局,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要。二要注重服务品质提升。坚持以游客满意为标准,以品质化服务为方向,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强化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旅游企业良好的形象,着力拓展“旅游+”服务,加快农特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着力开发“稻城印象”旅游商品,强化旅游市场秩序监管,完善咨询和投诉受理机制,净化旅游市场,让游客“食有特色、住有档次、行有保障、游有看点、购有商品、娱有品味”,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美好需求。三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工作思路,结合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标准,用好、用活国家宏观政策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深化“城镇城郊结合部、旅游乡村”的风貌改造和绿化亮化净化工程,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努力使稻城成为一个“干净整洁、生态宜居、城乡融合、美丽祥和”的标杆化卫生城市和国际精品旅游目的地。

       三、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产业融合是关键

       推动“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只有产业的融合发展才能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只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一要围绕观光“做文章”,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复合支撑效应和产业带动效益,因地制宜发展体验式特色农牧产业,全力打造绿色生态观光农牧业,推进农牧现代化、特色化。二要围绕餐桌“做文章”,积极调整农牧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稻城藏香猪”等特色农牧产品,持续加强优质青稞、油菜、马铃薯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芍药、牡丹等中藏药材种植,做强本土农牧业品牌,不断丰富稻城特色精品菜系,把农特产品推销给本地餐饮行业,实现“内部消化”。三要围绕增收“做文章”,积极探索和推广“龙头带动、入股分红、合作经营、资产收益”的脱贫增收新模式,在群众参与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上下功夫,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群众创业就业,增加群众收入,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文化特色是灵魂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并在报告中提出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这对于稻城发展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而言,是规避同质化竞争,实行差异化发展的灵魂和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具有“康巴特色、稻城特点”的地域特色文化,并深度提炼提升。一要不忘本来,保持和继承稻城“黑门黑窗黑帐房、片石砂石花岗石”的建筑主体风貌,加强非物质遗产名录和传承人申报工作,加大文物保护与申报力度,深度挖掘民间文化,丰富具有稻城特色的锅庄文化、祝酒文化、山歌文化、婚庆文化,让稻城旅游更有文化深度,让稻城故事更有吸引力。二要吸收外来,在保持稻城本土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在本土建筑上实现风貌特色化、内部现代化、生活便利化,在本土民俗文化体验上实现康巴文化的兼收并蓄。三要面向未来,不断地吸收现代文化的元素、要素,使原有的土陶、旋木、唐卡、服饰等更能满足现代化的生活需要和新的审美要求,使旧有的“走马观花游”质变为满足现代需求的“深度体验游”,让游客“悦心悦目悦身”,促进各族文化深度交流交往交融,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五、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

     “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移风易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和藏民族优秀文化的感召力,着力培养广大民众的道德自律和文化自觉。一要转变群众观念。依托“农牧民夜校”,深入开展“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主题教育,讲清“惠从何来,恩向谁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二要树立文明新风。以建强基层组织、推进常态治理为载体,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动乡村治理持续深入,树立文明新风,营造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真正实现人人尊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良序。三要抓实三村建设。推动硬件、软件“两手抓”,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进幸福美丽新村、扶贫新村建设和“四好村”创建,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切实改善村容村貌,为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为广大游客营造更加舒适的旅游环境。

      总之,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实现脱贫奔康才是最终目的。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我们将用“全域旅游”的理念谋划乡村振兴,用“全域旅游”的标准助推乡村振兴,用“全域旅游”的成果反哺乡村振兴,把发展全域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走出一条“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牧民群众就地脱贫奔康的新路子。(作者系中共稻城县委书记)


  • 上一篇:扶贫基建莫好高骛远
  • 下一篇:补齐民生短板 夯实民心基础 在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中执行好托底保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