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3月27日
■黄碧梅
一人护林、全家脱贫,这样的例子如今并不少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不少代表委员分享了当地生态扶贫的成功经验。
全国60%的贫困人口、80%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布在山区、林区和沙区。这些区域中,相当一部分是重要生态功能区或者生态脆弱区域,一方面是人民提高收入的愿望迫切,一方面是环境保护不容疏忽,在两种压力中寻求平衡,走生态扶贫道路是现实可行的选择。
目前,我国已选聘生态护林员37万余人,带动13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和脱贫。不久前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生态管护员岗位40万个,并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带动约1500万贫困人口增收。生态扶贫,成为我国脱贫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生态扶贫并不限于提供护林员等公益岗位。工资性收入、生态产业的经营性收入、生态补偿等转移性收入等等,都让贫困群众从守护绿水青山当中收获真金白银。实践证明,只有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真正被激发出来,扶贫才能走上正向循环。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与污染防治就占了两项。攻坚战面临的硬骨头一块比一块难啃,要硬啃,更要巧啃。生态扶贫能在两大战场上同时突进,一石二鸟,使的就是个巧劲。它既需要守护生态环境的底线思维,也要有穷则思变的创新理念;既要依靠配套政策的完善,也要撬动市场的力量。
作为两大攻坚战的交集,生态扶贫具有双重意义,也可能面临更多困难。千难万难,只要实干就不难。踏踏实实一步步前进,美丽与富裕共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