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稻城县特色产业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

甘孜日报    2018年12月04日

◎樊玉良

近年来,稻城县紧紧围绕优势资源,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围绕建设“高原现代特色生态农牧业”目标,突出高原生态、藏区特色,大力开发休闲农业、特色良禽、特种粮食、野生食用菌、高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全面带动当地农户实现就业、增收,形成了“一线两片四区”的产业发展布局。

一、发展现状

稻城县始终坚持“生态规律优先、生态资本优先和生态效益优先”的三大基本原则,整合资源、强力举措,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出“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党建引领作用明显”的良好态势。

(一)从时间维度看,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和亚丁区位优势,稻城县确立了“旅游全域化、城乡特色化、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坚持产业发展围绕旅游 “调结构、建基地”,助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雪上一支蒿、芍药、牡丹、秦艽、重楼等中药材种植和乡村旅游发展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年内,稻城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近1万亩,油菜种植面积约3000亩,乡村民居酒店已达到216家,建设完成6个藏香猪养殖示范村和2个稻城飞鸡养殖基地,建成1个产业加工园区,农牧民群众有意识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接受新兴产业,共享新兴产业成果。

(二)从空间布局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稻城县相继出台了产业扶持激励、乡村旅游民居扶持、土地流转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经营主体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一是打造特色产业带。以海子山至亚丁景区为发展轴,重点发展牡丹、芍药、景观油菜、景观农业、桃花山谷、草原遛马场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理亚路沿线特色产业带。二是建成规模化基地。建成了一批相对集中的特种粮食青稞基地、中药材基地、藏香猪繁育基地、藏香鸡养殖基地、小杂水果基地等,现正在申报“亚丁牦牛”国家级遗传资源。三是搭建营销平台。通过生态农业产业加工园区建设、亚丁天街农旅融合一条街、香巴拉农旅展示展销区等平台打造,把资源、资金、技术、管理、市场、政策等要素叠加集聚在平台上,确保优质产品上得了台面,更具市场竞争力。

(三)从保障角度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稻城县紧紧围绕“四好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主要任务,以重点村打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抓手,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通村公路120公里、联户路92公里,实施农户“五改三建”合计668户,新建或改造提升“1+6”村级服务中心11个;实施村内环境治理,配备环卫设施23个村,实施雪亮工程9个村,着力打造然央、自龙、省母、龙古、所冲5个示范新村,并启动实施牙垭三村、拉木格村等20个重点村打造工作,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从发展趋势看,党建引领作用明显。积极宣传国家政策及产业发展的益处,转变农牧民群众落后的传统观念,让其主动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强化支部引领,积极搭建平台,成立产业发展合作社,形成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和合作社纽带作用,在不断探索中建立起适合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道路和经营管理模式。综合分析各乡(镇)市场、气候、海拔、土壤等条件,分类分层次通过组织乡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在州外或邻县考察,邀请省农科院、州农科所专家实地进行种植指导,现场传授种植技巧和生产管理方法,组织群众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有效解决了致富无主心骨的问题,致力提升群众致富能力。

二、制约因素

虽然稻城县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基础薄弱、布局不合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仍然很明显。

(一)产业基础散弱问题依旧存在。就目前而言,未形成规模产业,小散弱的根本现状未得到有效转变,产业发展过程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大部分农产品有商标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标准,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强,松茸、藏香猪、蜂蜜等产业尤为突出,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产品名称杂乱,附加值低,产品没给拥有者带来溢价和增值,没有形成统一、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

(二)选种布局盲目问题依旧存在。有的产业不经试验试种,没有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导致有林无果;有的产业自建种苗基地不足,引进品种成本高,适应性差;有的产业因引种检疫不严,带来疫病防控风险;有的产业没有严格进行自然、市场、技术、社会等风险评估,盲目选择实施;少数乡(镇)为完成产业发展任务,在产业布局上“撒胡椒面”,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布局不科学,难以发挥经济效益。

(三)产业结构失衡现象依旧存在。近年来,稻城县立足于调整产业结构,在做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规模种植中药材,推广传统农业良种耕作。但是,由于地处高原半农半牧区,农牧民既要搞种植业,又要发展养殖业,还要寻求副业,农忙则牧闲,牧忙则农闲,加之务工换工帮工多,虫草、松茸季节上山久,种植业由自给自足向效益发展转变难度大,畜牧业方面劳动力凸显紧张,部分农牧民放弃养殖牦牛,部分农牧民将牦牛寄养在亲戚朋友家,出现夏秋草场放牧减少,冬春草场载畜量大,致使草场沙漠化。

(四)机制运行不佳因素依旧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议事规则不健全,有的经营主体为建基地而建基地,经营主体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财务成本核算缺乏公平、公开、公正的监督机制,没有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与村集体和农户建立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五)知识技能匮乏短板依旧存在。农牧民文化水平低,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专业知识老化,人才匮乏,科技支撑不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基层干部学习力度不够,整体素质不高,掌握和运用科技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的意识不强、水平不高;对辖区内产业发展未进行深入调研,底子不清,情况不明,注重产业发展抓高大上项目,没有找准根本性的产业;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劳务经济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全县大多数农畜产品加工方面科技创新意识不强,设备、工艺水平落后,属于农畜产品粗加工阶段,缺少专业的产品研发人员,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

三、对策建议

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以“旅游产业驱动、投资扩张拉动、消费引导推动、脱贫奔康联动”为发展引擎,“旅游全域化、城乡特色化、产业现代化”的联动发展之路。在脱贫奔康、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坚持“一二三”产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旅游+农业+互联网”模式,依靠科技提质传统产业,引导发展新型特色产业,突出符合稻城实际的“特色”,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多样化生产,让老百姓依靠产业,持续稳定增收。

遵循“生态优先、强化特色、加强对接、持续发展”的方针,依靠生态和产业发展规律,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围绕一个核心,坚持五个原则,实现三个转变,推进“一带三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一)创新机制体制,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把“三变”改革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推广“三变”+特色产业、“三变”+旅游、“三变”+金融、“三变”+扶贫等模式,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农村股份合作。利用财政资金股权化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民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土地、资金、资产、技能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建立完善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等保障体系,树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民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市场意识。

(二)通过科技手段,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按照“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牧则牧”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特色产业种苗自给率,确需引种的产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规程进行检疫和试验示范,并对已实施的重点特色产业进行风险评估,对已经形成规模而效益发挥不好的产业实行提级改造,选择适宜的品种补植补种,大力发展“短、平、快”的林下绿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旅游价值,根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因素,打造“一带三区”的稻城特色产业。

(三)谋划推进举措,实现三产深度融合。在实现一产提质升级,二产加快发展,三产迅速壮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三产融合,立足挖掘资源,促进康养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如打造景观农业,实现以静养生;打造农事体验点,实现以动养生;挖掘丰富饮食资源,实现以食养生;探索中药种植推广,实现以药养生。

做强加工。坚持“产业布局区域化、资源供给基地化、产品加工精深化”,大力培育中药材种植、藏香猪养殖、民居接待等产业,引导省内外龙头企业入驻稻城,实现区域品牌加工向精深化迈步,在县域内重点扶持1-2家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在农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和中药材加工、旅游商品精深加工,同时加大民族手工业商品,并积极支持重点乡村、专业合作社利用初加工设备,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稻城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同时,围绕稻城藏香猪、稻城飞鸡等重点生态畜禽产业,提供生产技术改造,真正实现稻城县特色产业抱团发展。

做响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企业提高品牌化发展意识,扩大品牌农业生态规模,在已成功创建“稻城藏香猪”“稻城飞鸡”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牌的基础上,持续打造“亚丁蜂蜜”“省母油菜”“拉木格松茸”“亚丁牦牛”等区域品牌,并建设电子商务销售服务平台,加强营销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产品有机认证工作,真正实施稻城区域产品的商品化。

做活市场。坚持“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改革”发展模式,引导县域内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科技能人建立协会,组建农民营销团队,发展营销队伍,完善特色农业产业营销体系,依托西博会、农博会及各类推介会,推介稻城区域优势品牌。加快推进稻城农业产业加工园区建设,真正形成产品生产、加工、分销为一体的产业,同时,依托稻城亚丁富集的旅游资源,搞活农旅对接、农旅融合之路,积极推进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及贫困县商贸流通脱贫奔康示范县项目,打造县级电商服务(运营孵化)中心,在全县14个乡(镇)建立“互联网+特色产品”电商网点。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点、产品标准化、分级包装、质量检测、企业培育和品牌打造的服务体系。

做好融合。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向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体的田园综合发展,采取“旅游+农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十佳民居酒店”评选,同时开拓乡村旅游市场,着力打造5-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大力发展赤芍、牡丹等观光中药材和油菜等效益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相吻合,确保县域内产业发展既为旅游服务,又让农牧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真正受益。

(四)立足以质兴农,打造“稻城印象净土农业”。落实质量兴农战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在贯彻州委州政府打造“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农林牧产业带”和“金沙江流域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带”的战略部署基础上,根本改变“一背篼背不完,一卡车装不满”的小农经济现状,从打造稻城农特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面重点突破,做好稻城“特”字文章。全面实施打造中药材、优质青稞“2个万亩基地”,高产高粉马铃薯、观光油菜(蔬菜)“2个千亩基地”“稻城藏香猪”出栏五千头、“亚丁飞鸡”出栏一万羽“两种规模养殖”,两个林果业和然央田园综合体的“2+2+2+2+1”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做强“亚丁香菜籽油”等现有品牌,打造更多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努力实现“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出、卖得好,有品质、有效益”目标。

(五)做好人才引进,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按照“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发展广纳各方人才。通过各类人才的引进,做到各类技能培训项目化、常态化,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资金投入力度,纳入县财政预算中,保障技能培训正常运转,通过引进人才和培训出人才的方式,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培训任务必须结合县域实际,实行订单培训,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各类科技人才分批分期进村入户对广大农牧民群众进行各种养殖培训和其他培训。

(作者系稻城县委副书记、县长)


  • 上一篇:脱贫攻坚要讲究科学方法
  • 下一篇: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