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需要多些耐心

甘孜日报    2019年07月15日

◎龙贺兴

产业扶贫是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和长久之计。深度贫困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农业传统,是我国发展绿色食品、特色农林产品、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地区。实践中,大部分深度贫困地区都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和突破口,但这些地区往往又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资金和人才外流问题严重,短期内难以支撑农业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给予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多一些耐心,以期协调脱贫攻坚短期需求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离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只有不到两年时间,在深度贫困地区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或多或少的存在产业扶贫短期化的行为。一些地方动员大量资源发展一些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特色农业产业,但由于不尊重当地实际和市场规律而导致项目失败,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些地方在国有企业、政府部门、民营企业等帮扶单位的支持下,花大力气盲目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但产业发展起来了,产品却无法销售出去,增产不增收,甚至还破坏了环境。一些地方为了应付考核,片面化理解“产业扶贫”,让贫困户将贷款或产业发展资金入股龙头农业企业,每年给予贫困户一定分红,无助于提升贫困户的自我造血能力。

上述现象的存在,既与一些地方对产业扶贫的意义和路径认识不全、理解不透有关,也与脱贫攻坚中存在的考核任务重、脱离群众等问题有关。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脱贫致富问题,又要着眼长远、久久为功,实现产业兴旺。

坚持当地社区和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的主人翁地位。深度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大宗农产品,具有自身的特点,如绿色、优质、安全、无污染、量少,又嵌入在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网络、知识传统中。政府不能任性,帮扶单位也不能妄为,绝不能用外来者发展工业产业的思维来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特色农产品产业规划应当是当地社区和群众的规划,而不是资本和学者的想象,或者政府官员的偏好。应当是以人为本、乡土本色、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的个性化规划,而不是过度依赖行政手段推动标准化设计和作业。

将产业扶贫发展看成是一个学习过程,引导农民不断挖掘乡村传统、关注社区实际、吸收外来经验,提高贫困户自我造血、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能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外来企业、在外乡贤的积极参与,他们可以带来很多新的思想、额外的资源和新兴的技术,然而这些外来的力量只能是改善本地市场环境和资源禀赋的正能量,而不能重新构建一个新的产业、生产、经营体系。要把产业扶贫与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结合起来,推动政府官员、外来投资者、规划专家认真倾听当地农民的声音,拓展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学习、协商参与的空间,找到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扶贫道路。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推进产业扶贫。贫困户、帮扶单位、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产业扶贫都需要多一些耐心,因为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激发和经营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产业扶贫政策的落地见效需要一个时期,特色农产品投资、生长、见效也需要一个周期。同时,产业扶贫并不意味着“一村一品”,让所有村庄的农业产业都兴旺起来。在这波农村去人口化的浪潮中,我国很多村庄会逐步消亡,很多农业生产活动会逐步消失。因此,产业扶贫并不意味着要在所有贫困村开展产业规划,建立起统一的基础设施,标准化补齐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组织短板。不同区位的村庄产业发展条件千差万别,要尝试合理划定片区为规划单元,分类施策,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合理布局。







  • 上一篇:浅谈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