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大棚里刨出“金疙瘩”

甘孜日报    2021年05月25日

徐泽奎正在大棚里劳作。

◎本网记者 马建华

见习记者 周燕 文/图

我州打造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3年来,产业发展如何?村民收益如何?农村风貌发生了哪些变化?且听2018年开始种植大棚蔬菜的泸定县德威镇堡子村村民徐泽奎的致富经。

回乡创业 勇当“蔬菜大王”

五月入夏,草木葱茏。5月22日,记者走进泸定县德威镇堡子村村民徐泽奎的蔬菜大棚,看见一个个鲜红的西红柿挂满枝头,黄瓜、茄子、西瓜、葡萄等果蔬应有尽有。

“这几天正是卖西红柿的时候,一天下来可以卖400斤左右。”徐泽奎高兴地说,“你不要进来,大棚内温度高达40度,你受不了。我已经习惯了,种蔬菜是精细活,偷不得懒,温度再高,也要加强管理。”

自从开始种植大棚蔬菜以来,徐泽奎每天天一亮,就到大棚里掐花、掐须、绑藤、摘果……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活儿。

在番茄大棚前,徐泽奎正忙着给村民李大哥称番茄。李大哥告诉记者,自己家就在这片大棚附近,每次都是自己来大棚里采摘,“看上哪个摘哪个,又新鲜又好吃。”

“你看看我种的番茄,这产量、这品相,不错吧,所以特别好卖。我每天一大早采摘了,就开车拉到县城菜市场,让妈妈帮着卖。附近的村民,甚至还有好多城里人为了体验采摘的乐趣,自己开车到我的大棚里来采摘。”徐泽奎捧着西红柿,笑声朗朗,“现在收入好了,干啥都有劲。等西红柿收完了,我再种上其它蔬菜,把蔬菜大棚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过称收钱,送走李大哥后,徐泽奎望着大棚里的果蔬,一脸喜色。几年前,他和很多村里的乡亲一样,也靠常年外出打工养家糊口。2018年,在成都打工的他,偶然走进一家农家采摘果园,看到这家果园生意极好,他就想,地处大渡河畔的老家,光照、土壤条件更好,何不回家发展大棚蔬菜?这样的话,用不着东奔西走就能挣到钱。

“我在外务工,虽然每年有4万元的收入,但背井离乡,照顾不了家人。回乡创业,干好了,自己收入增加了,还能够给乡亲们蹚出一条致富路。” 徐泽奎不再犹豫。

2018年春天,徐泽奎用自己的积蓄,搭建了一座蔬菜大棚。“我们德威一直有种蔬菜的传统,刚开始时,我试种的番茄。” 徐泽奎说,“我一口气引进了十多个番茄品种,经过试验,确定了现在这个产量高、市场效益好的番茄品种。”

“传统种植蔬菜我在行,种植大棚蔬菜就要从头开始学,比如育苗成活率、如何防病虫害等等。” 徐泽奎说,“打个比方,种植大棚蔬菜就像照看小孩那样精心,冷不得,热不得,还要经常关注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比传统蔬菜种植费时费神。”

圆梦小康 地里刨出“金疙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棚蔬菜具有反季节、品质好、价格高的优势,价格高出传统蔬菜的三分之一。现在道路交通条件好,蔬菜运输到泸定县城也就是40来分钟,所以根本不愁销路。”徐泽奎说,除了直接把果蔬拉到县城菜市场卖以外,还有很多人通过电话预订。他们那儿距离海螺沟景区只有半个多小时,因此,海螺沟的很多酒店直接开车到大棚来购买。

任何产业都有一定的风险,徐泽奎说:“2019年的冬天是我最难熬的日子,一场风雪过后,我新建的3个草莓大棚全部垮塌,草莓全被冻死,一下子就亏了5万多块钱。”望着丰收在望的草莓一瞬间化作乌有,徐泽奎欲哭无泪,不仅草莓绝收,大棚也得重建。

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总结了经验教训,为能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徐泽奎在重建大棚时,深埋钢管,并使用水泥的桩基。“今年,我的草莓在春节那一个月就卖了将近5万元。”

通过大棚种果蔬同样能赚大钱,这让徐泽奎振奋不已。他掌握种植技术游刃有余,底气更足,便扩大了种植规模。自家土地不够用,他就流转土地30亩,新建了50座大棚。

正在忙着采摘番茄的堡子村村民訾金琼告诉记者,她家有1.7亩土地流转给徐泽奎发展大棚种植,每年领取土地流转资金3060元。孩子在外打工赚钱,过去一到播种和收割的季节就要往家里赶,既耽误时间又耽误赚钱,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挂念家里的农活了。

“自己种地,辛苦一年,每亩纯收入最多600元。”訾金琼说,“土地流转后,家里多余劳动力能到外面务工,也能去徐泽奎的大棚里上班,平时还能照顾家里,比自家单干强多了!这样的新生活,我很满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徐泽奎的大棚需要大量会种植、管理、采摘等农活的人手,请的工人就是土地流转户,农忙的时候每天的用工人数在10人左右,一天劳动报酬100元,一个月下来平均每人能增收3000元。

“现在,我一共流转了堡子村、金华村等24户村民家的30亩土地。以往农民依靠传统耕种模式,收入甚少。土地流转后,既不让田地荒芜,又能通过租赁形式得到一笔租金,不少村民还能就近就业,既能学到技术,又能务工挣钱,我相信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徐泽奎说。

去年,徐泽奎的大棚光是番茄就卖了10多万斤,加上草莓、西瓜和茄子等果蔬,收入大概有30万左右。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产业振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有信心发展成为当地蔬菜大棚种植业的致富能手,带领更多的乡亲一起走上富裕路。”一直在大棚里忙碌的徐泽奎说。



  • 上一篇:践行“四力”要求 唱响时代强音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shms/71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