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9月25日
◎郭昌平
2003年,中共甘孜州委发出号召,要将康定打造成为“中国情歌城”。
要借《康定情歌》的影响,大做情歌文章,在“情”字上下功夫,用亲情、友情、爱情、民族情、干群情、军民情筑起情的大厦,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出康定独特的作用。
在甘孜日报社新建的办公大楼内,一场热烈的座谈会正在进行着,20多位本地的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大家争先恐后发言,讲述着自己如何为这一打造出力的意见。
文学人的武器当然就是文学。一个极具创意的设想,又一次将这一批文学人的思想连在了一起。大家决心联合撰写一部反映康定地方人情风俗的小说,这么多人在一起怎么个联合?你一言,我一语,方法仍然是讨论出来的,以接力的方式,一人写一点。一点是多少?就以《甘孜日报》为发表平台,一天发3000多字,怎么个接法?
先由一个人来写3节,然后将这3节在参与这一活动的20多个作者中传阅,让大家都明白这个头是怎么开的,然后就将这20多位作者排个序,每个人按序进行创作,一人一天写一节,情节怎么进展,人物怎么添加,由撰写人自由作主,但大的故事脉络是基本讨论决定了的,不可以作大的更改。一切都这样定了下来之后,《甘孜日报》副刊就开始刊发,从最先创作好了的前3节开始,一天发一节,接在最前面的作者就开始创作第4节,以此类推,也就是每一位作者,其实只有3天的创作时间,到时间就必须交稿,因为报纸等着用,没有一点可通融的余地。
一切进行得是那么顺利,因为每一个人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创作状态,一切又都进展得那么不顺利,因为这毕竟是前人没有搞过的事,一切就都在摸索中前进,一切都在前进中摸索。光是开的各种协调会就进行了20多次。当《甘孜日报》在这一年开始刊登这篇长篇小说时,才定下了一个极具诗意的书名:《湾湾月亮溜溜城》,形式为“接力棒小说”。21名甘孜州藏、汉各民族的文学作者,投入其中,历时近一年,一共接力传递了68棒,共计24万余字。
这是一部反映康定地区各族人民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大爱无边,用自己的大情大义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友好交往、包容共存的感人故事,唱出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康定情歌》。这部长篇小说不论就其内容和文彩而言,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它的创作方式在全国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因为它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接力棒长篇小说。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虽说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集体创作小说的事,尤其是民国年间,但那毕竟是大家各写各的,写完之后由一人组稿之后再行刊出。像我们这次互不通气,一棒接一棒地写,而且是写出来就刊登的事,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是从来还没有过的,所以仅从这一点来说,这本书就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同时这也是康巴作家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比较完整的集体亮相。正是这一次的集体活动,形成了后来在全国都有着极大影响的“康巴作家群”的雏型,在这批人的带领下,甘孜州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文学界有着较大影响的文学新人,扬起了“康巴作家群”的大旗。基于这一意思,我在这里有必要将这次参与这一活动的作家的名字记录于后,他们是:
张央(张世勋 回族),土登尼麦(赵蜀康 藏族),仁真旺杰(蓝华 藏族),贺先枣,骞仲康,郭昌平,紫夫(贺志富),韩长龄(藏族),格绒追美(藏族),列美平措(刘平 藏族),窦零(回族),胡庆和,宋涛,陈光文,陈思俊,杨丹叔,尹向东(藏族),桑丹(女 藏族),梅萨(女 藏族),窦莉(女 回族)何小玉(女)等21人。
这部长篇小说在《甘孜日报》连载完成后,第二年便集结成书,由同样是甘孜州走出去的本州籍作家,时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意西泽仁先生为此书作序,由从甘孜州走出去的著名作家高旭帆先生为该书作后记。如果将他们两位一并计算在此书之中,那么这本书就包含了甘孜州23位作家的心血。在这23人中,大家都可以看出,这中间有藏族,有回族,也有汉族。有男同胞,也有女同胞,同时有70多岁的老人,有50多岁的壮汉,也有20多岁的青年。
这难道不是共同谱写的又一种意义上的《康定情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