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20年09月14日
土地分散不利于发展产业 茨湾村探索土地预流转制度
□本网记者 王代强 曾小清 史晓露
“今年开卖!”8月14日,一片柑橘地里,乐山市沐川县沐溪镇茨湾村村支书冯加有告诉记者,村里类似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还有很多处。
因海拔落差大、地势陡斜,茨湾村地块狭小且零散分布,村民耕作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一度滞后。该村470户1500余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25人。
为“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该村因地制宜,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探索:破解土地零散难题 创新土地预流转模式
“因为这条河,之前出村都难。”指着村委会旁这条河,冯加有回忆,2014年之前,全村只有两座非常简陋的预制板桥联通外界,稍大点的车都过不去。“邻村要修路、搞产业,村民几下就把钱凑齐了,我们产业不行,只能干瞪眼。”
基于脱贫的考虑,2014年,茨湾村注册成立沐川县阳雀农业发展公司,争取项目资金,包工程、挖土方、修路。但一番努力下来,公司不但没挣到钱还亏了本。
“为什么人家能成功,我们却不能?”带着这个问题,茨湾村组织村民到成都、内江、眉山等地考察学习。“得出一个结论:只有让更多人参与、把更多土地利用起来,才能干大事、增效益。”冯加有说。为此,茨湾村决定走“适度规模流转土地——利用项目改良土地——引进投资者作为业主管理经营——村集体和村民入股分红”的路子,发展现代农业。
规模化经营,首先要有集中连片的土地。
如何将零散分布的土地聚在一起?“只有一个办法:更多村民的土地长期稳定地流转给村集体。”
为尽可能降低各方风险,茨湾村探索“土地预流转”模式:村两委担当“中介”,利用村产业扶持周转金、村民自筹资金,与村民签订合同,预先流转村民土地。
同时,村集体为预流转的土地配套基础设施,并引进业主投资发展实体产业。无业主投资前,村民可继续经营。一旦有业主进入,则及时交出土地,同时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实现村集体、村民、业主三方风险共担、互利共赢。
推广:“激活”土地1800亩 村集体经济增长9倍
2016年初,茨湾村集体从10多户村民手中预流转到首批200亩土地,约定租期20年。
很快,他们就争取到“坡改梯”土地改良项目。经过近20轮对接,来自成都蒲江的投资者陈兆坤被吸引到村里种植柑橘。“我们提供技术、管理、农资、化肥并负责销售,每年按利润的25%向村集体分红。”陈兆坤说。
几年来,按这种模式,茨湾村预流转土地1800余亩,引进投资业主3个,成立新型经营主体6个。“200亩土地一年租金4万多元,几年前开始经营的那50亩土地已产出10万多元,足够垫付租金。”投资者之一——沐川县阳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茨湾村村民土地流转收入47.4万元,吸纳就近务工130余户、工资收入150余万元,贫困户分红收入14.8万元。
激活土地,也激活了发展之路。近年来,茨湾村新建通村通组道路28.8公里,发展柑橘、藤椒、佛手瓜、脆桃等果蔬基地1000余亩。2017年,茨湾村实现整村退出,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清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万元,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的30余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