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12月28日
◎泸定县委宣传部 本网记者 谢臣仁
2021年12月21日,冬至,标志着寒冬来临。可在泸定县烹坝镇黄草坪村,最后一批苹果还挂在树上,火红一片,驱赶着冬日的严寒。
“放心嘛,随便哪个都是糖心,包你甜进心。”村民葛洪强自信地招呼着购买者。切开,品尝,顾客满意地说:“甜,真的甜。”
甜,是果实的味道,也是泸定产业发展结出丰硕成果的“味道”。
一年来,泸定县大力发展精特农业,优化发展生态工业,全域发展旅游业,构建“强农优工大旅游”格局,打造产业“共同体”,呈现出亮点纷呈、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迎来硕果满枝。
生态农业见效应 沃野田畴出美景
还是那个字——“甜”。葛洪强刚才说的是果子,现在说的是日子。
“不瞒你说,今年苹果卖了十五万元。”葛洪强一点也不藏富。“藏啥富嘛,我的收入在村子就算中等水平,比我富裕的多得很。”靠种植苹果,黄草坪村58户人家全富了,今年全村产苹果150余万斤、产值600余万元。
“不是吹的,其他地方哪种得出来我们这样的苹果,做农业就要做得出效应。”黄草坪村党支部书记康茂全说得很有“底气”。这底气来自于黄草坪村的自然条件,更来自于黄草坪村实施科学种植。村民们向省、州专家学艺,自己也成了“土专家”。黄草坪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由国家农业部颁发的“一村一品”证书,荣获“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甘孜州知名商标等10余项荣誉称号,黄草坪村成为国家科协和财政部联合命名的“苹果种植科普示范基地”。截至目前,该村发展苹果基地1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村种植苹果2000余亩。
一边已收获,一边在播种。在泸桥镇挖角村,上百个大棚一字摆开,好一个“吹角连营”。
其中两个大棚里,十几名村民正躬身劳作。“老板”吴红在一旁指导村民们种植土豆。“这些大棚原来是种羊肚菌的,今年进行换种,种植紫薯和黄心土豆,紫薯和黄心土豆收了后就种玉米,明年又换种羊肚菌和玉米。”吴江是兴隆镇人,“飞地”在这里租赁了15亩大棚发展产业。
“飞地”种植,收获几何?吴江算了一笔账:种紫薯、土豆和玉米,收入可达2万元/亩;种羊肚菌和玉米,收入可达2.5万元/亩,除了开支,15亩有10万元收益。而获益更多的是在这里打工的村民,每亩土地需要60个工,每个工工资150元,吴红这15亩“飞地”产业就给村民带来13.5万元的务工收入。
挖角村村民姜锡富说:“产业发展起来了,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安逸!”“安逸”两字道出了泸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
泸定以省委“10+3”农业产业体系为导向,制定和落实《大渡河片区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推进大渡河流域百公里绿色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精特农业,打造苹果、仙人掌、蔬菜、樱桃、佛手柑等5个万亩基地,1个千亩食用菌基地、1个生态商品猪养殖基地,成功创建1个省级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23.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97万亩,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508个。
精品林果、绿色蔬菜、生态商品猪、道地中药材、有机食用菌等精特农业,既筑起一道道绿色发展的风景线,也筑起一道道增收致富的“钱景线”。
现代工业大起步 砥砺奋进绘新景
“202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3亿元,同比增3.6%”,泸定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工业发展的两个数字看似简单,却来之不易。
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足、发展不快是泸定工业的窘况,但“无工不富”的道理浅显易懂。泸定正视短板,咬定“工业强县”的前行方向:以生态化、集约化、标准化为导向,突出抓好生态能源、优势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三大板块”,推进工业提档升级。泸定工业大起步——这一步,后发高起点;这一步,后发“加速度”。
生态水电,是上天对泸定的厚爱。泸定借大渡河雷霆之势,谱绿色发展新篇。
2021年11月6日9时48分,德威镇大渡河硬梁包水电站大坝“龙口”处,随着截流现场的最后一车土石投入“龙口”,硬梁包水电站成功实现大江截流,标志着硬梁包水电站首部枢纽全面进入大坝主体施工阶段。作为泸定县的重点工程,硬梁包水电站设计装机容量111.6万千瓦,年发电量51.4亿千瓦时,工程总投资126.9亿元,投产后将为泸定财税带来可观收益。
泸定水力理论蕴藏量达51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450万千瓦,已建水电装机112万千瓦。2021年,泸定县生态能源业入库税费收入3.76亿元,占税费收入的53.08%,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9431万元,对县财政收入贡献率近30%,生态能源托起经济发展之基。
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业是泸定工业的重要支撑。走进年产70万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的泸定山盛水泥有限公司,见不到传统水泥生产企业粉尘满天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采用封闭罩封闭的现代化水泥生产线,生产现场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看我们厂的环境,是不是诧异有点太干净了?”公司副总经理秦大文有些骄傲地说,“遵守法规、节能减排、防治并重,建设绿色和谐企业一直是我们的追求。近几年,公司投入污染治理资金约5000万元,氮氧化合物年减排量40吨,二氧化硫年减排量2吨,无组织粉尘年减排量约10吨。”
先进的生产工艺、严格的环保设施,换来良好的经济效益。202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1%,五年平均工业增加值2.2%;完成入库税金1050万元,增长1.9%,五年平均增长率23.1%。公司吸纳当地就业160余人。
泸定农产品富集,但农产品加工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泸定将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来抓,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双赢”效应。
当仙人掌果做成饮料,你还能认识它的“本来面目”吗?仙人掌果饮料“泸仙一号”外包装上红绿相宜的“红色泸定”logo格外醒目。拉开拉罐,一股清香甘甜刺激着味蕾。
喝着饮料,冷碛镇桐子林村仙桃种植大户高鹏疑惑地说:“这就是仙人掌果做成的啊?味道好得很,简直想不到。”
泸定县聚源农副产品供销有限公司开发出仙人掌果汁、果酒、面膜等康养产品,远销广东、重庆、成都等地,极大带动了仙人掌种植。全县累计建成仙人掌基地2万余亩,仙人掌果年产量1.5万余吨,年产值达到9000余万元,带动人均增收1000余元,小小仙人掌果成为泸定群众增收的“黄金果”。
翻看今年工业报表,泸定外贸出口达1700万元。这1700万元外汇全部来自元正食品有限公司,而出口商品正是泸定的优质魔芋。
泸定元正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易星辰介绍,公司一直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本地农户种植魔芋,目前泸定县魔芋种植已达1.5万亩,公司为当地群众提供了30余个就业岗位。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一个个口罩快速“走”下生产线。这是四川佛谷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口罩生产车间壮观的一幕。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国口罩等防护用品告急,四川佛谷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落户泸定。公司负责人谭辉介绍,企业已达到日产一次性口罩20万只、KN95口罩10万只的生产能力,产品销售国内外。
兴隆镇盐水溪村的秦小琴是四川佛谷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其丈夫为二级伤残。公司与秦小琴签订了三年劳务合同,秦小琴感激地说: “在口罩厂上班后,有了一份稳定收入,解决了我的困难。”
企业落地,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据统计,泸定全县已运营的工业企业在业人员近千人,其中解决泸定当地人口就业占80%以上。
农业工业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泸定乘势而上,抢抓全省“5+1”现代产业体系和甘孜州“6+1”绿色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等战略机遇,立足 全县,辐射全州,借力对口援建,着力打造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旗舰”——泸定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该项目主体占地119.74亩,将依托泸定优越的地理条件、交通区位优势,以集约化、标准化为标准,打造集“农特产品加工+旅游服务+商贸物流”为一体的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着力解决泸定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小而散、优势不强、带动不足、配套不全等问题。
泸定工业将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
全域旅游呈“井喷”
“红绿”融合秀“钱景”
泸定桥,是红色泸定的标志。如今,这个4A级红色景区希望更上层楼,正瞄准国家级5A景区进发。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更为泸定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宝贵精神动力。”这是2019 年6月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泸定调研时作出的重要指示。
闻令而动,有令必行。泸定县结合《四川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推进飞夺泸定桥长征文化线路展示利用示范段建设”的要求,立足“建设国内一流沉浸式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定位,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以及泸定城市品质提升、泸定桥创5A级景区等工作统筹结合起来,编制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泸定段建设保护总体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定桥景区概念规划及修建性详规》;投资1.4亿元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定桥景区一期项目,完成滨河广场改造、泸定桥两侧民居风貌改造、勇士路改造等7个工程;投资5958万元,启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展陈提升及智慧博物馆建设;申报债券资金3.5亿元,启动泸定桥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投资1.2亿元,建成四川长征干部学院甘孜泸定桥分院一期工程,投资2.98亿元的二、三期工程全面开工……
“下步,泸定县将以‘红色铸县’工程为引领,按照‘一园一带三区’的总体思路抓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定段建设,即:以泸定桥景区创5A以及泸定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为抓手,全力打造‘泸定桥核心展示园’,带动建设‘中央红军涉藏地区最红记忆展示带’以及‘泸桥记忆’‘化林岁月’‘磨西故事’三个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将泸定打造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典范和红色文化旅游发展高地。”县委书记宋晓军语气坚定、激情满怀。
如果红色是泸定旅游的亮色,那么绿色就是泸定旅游的底色。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是泸定建设川渝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必由之路。
牛背山——“最大观景平台”“绝佳摄影圣地”。站在山顶,一座座木屋酒店古色古香,一排排帐篷酒店别有韵味,泸定通往山顶的油路犹如“黑色绸带”蜿蜒缠绕。极目远眺,群山巍峨,云海涌动,蔚为壮观。
“历时多年开发,牛背山景区正在进行开园前内部测试,待相应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景区运营手续办理完毕,牛背山景区就可正式对外开放。届时广大游客既可到海螺沟观冰川泡温泉,又可到牛背山赏云海眺星空,两个景区互为呼应、形成环线,游客在泸定停留时间会更长,生态观光旅游对泸定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将更明显。”泸定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唐小兵的话语里充满期待。
“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沐阳”,这是泸定依托独特自然条件打造的四季旅游产品。而三个3A级景区的成功创建以及冷碛镇杵坭村入选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更为泸定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休闲不等闲。趁着旅游淡季,冷碛镇杵坭村“板板桥”农家乐正在抓紧时间“提档升级”,农家乐老板邓安美一边忙碌一边兴奋地说:“我家农家乐一年经营收入上百万,全村30多户村民跟我一样吃上了‘旅游饭’,目前杵坭村正在创4A级景区,我必须抓住机遇,提档升级,以更美更舒适的环境留住游客。”
而兴隆镇和平村、牛背山村“动静”更大。和平村已建成面积120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正在抓紧建设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村集体的13栋民宿已外包运营。牛背山村引进成都草木人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流转民房10栋打造“莫忘山谷”精品民宿,已呈集群发展态势。两个村“紧赶快跑”,只为分享牛背山景区即将开业和牛背山村地质文化村落开发建设带来的“红利”。
同样地处兴隆镇的化林村则蓄势待发。这个有着绝美自然风光、悠久历史文化、厚重茶马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古村寨,正借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东风,迎来展翅腾飞的美好明天。按照州委主要领导赴化林村调研所作重要指示,泸定县正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化林村开发建设规划,借力浙江援建,多方筹集资金,整体保护开发化林坪和娘娘山,着力将其打造为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特色村寨。
全域旅游,大有可为。康养旅游已成为泸定“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2021年,泸定多方筹资2.78亿元完善提升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狠抓旅游品牌建设,策划举办四季旅游营销活动,成功入围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跻身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行列,先后荣获“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中国国家旅游年度臻选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入选全省首批研学旅游主题十大路线并跻身首批全域研学试点县。全年接待游客2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亿元,同比分别增70.03%、70.06%。
听说盛产报春花的化林村要开发了,泸定退休老干部孙光骏说:“这是一个好兆头!泸定旅游的‘报春花’要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