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9月11日
马燕正在辅导学生。
马燕正在课堂教学。
一定要经常想到自己是从大凉山农村考上大学参加工作的,要巴心巴肝教好每个娃娃,让他们都能从大山里走出去!”带着家人的嘱托,2008年,24岁的马燕满怀着对藏区教育事业的热爱,来到巴塘县中学任教。十年如一日,她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们。
巴塘县,位于四川西部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和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是我省需要脱贫摘帽的6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680个试点县之一。
刚到学校时,由于95%的生源都是藏族孩子,语言交流成为马燕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但她没有退缩。
“上课的时候还好,一个知识点反复强调几次都能理解。但平日里与学生、家长进一步沟通的时候就麻烦了,需要当地的藏语老师当翻译。”马燕说,孩子们听不懂她的西昌话,她就说带“西昌味儿”的普通话,每节课都把嗓门提到最大。为此,无论教室还是家里,无论衣袋还是抽屉,金嗓子喉宝成为她最多的个人物品。
从2012年开始,马燕就开始担任巴塘县中学网络班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2017年3月,学校再次将网络班托付给她。当看到成绩单时马燕沉默了许久,该班初一上学期的成绩排在全甘孜州第23名。对网络班而言,学校要求须排在前10名才算合格。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班级的名次有了显著提高。马燕说,“虽然努力了,仍未能名列全州前茅。但其实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知识。”
“这些年,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藏区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相对还是差一些,教学过程中比较辛苦。”在马燕看来,与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大山里的孩子在见识上没有那么广博,但在思维能力上是相差无几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在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上下苦功,才能让大山里的孩子跟上教育的步伐。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马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给学生们强调思维上的变通,鼓励孩子们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大胆想象,从多个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题。同时,鼓励学生把学习数学的方法用到其他学科。比如,办黑板报时把各科知识结合到一起,既融会贯通,又加深理解。
马燕的班上曾有有一个叫赢帕(化名)的农牧区孩子,刚进校时成绩在班上是倒数,也不怎么爱说话。在家访的时候,马燕才知道赢帕还有两个弟弟,但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生活上的艰辛,情感上的孤苦,赢帕的母亲不知何时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关心扶持下,赢帕的舅舅把赢帕及其两个弟弟接回巴塘继续读书。
了解到赢帕的特殊家境后,马燕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无微不至的关照他,还多渠道寻找资助人,让赢帕的学校生活有了保障。赢帕不负厚望,顺利被录取到州职业技术学校进一步学习深造。
走出大山的孩子背后,凝聚着马燕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的辛勤汗水。同时,她也获得了当地藏族家长们由衷地赞誉:马燕老师“亚布热!哈降亚维格格!”(藏语意指:“老师非常好!”)。
“有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都考到了泸定县、成都双流一些更好的高中继续读书,真的特别好。”讲起自己的学生马燕总是很骄傲,也有很多的感动。“之前毕业的学生,在教师节专门录小视屏祝福一起发给我,真的感动到哭。”马燕说,她总觉得自己很严厉,可能学生不会喜欢她,“没想到他们默默地把我放在心里。拿到高考成绩后第一时间也和我联系,真的觉得很感动。那一刻,觉得自己这个老师没白当!”
总有人问起马燕,“从彝区又跑到藏区,你后悔么?”嗓门清脆响亮的马燕抿嘴一笑:“不后悔啊!我本来就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知道,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今年是马燕的第十个教师节,她说她的心愿是:用下一个10年、再下个10年,让更多孩子能从大山里走出去!
县委中心报道组 文/图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