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4月15日
泸定农家乐里春意浓。
丹巴藏家乐吸引四方客。
康定章古山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现场。
藏族绣娘高永辉展示绣品。图片由本网资料库提供
◎本网记者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总抓手,是解决区域不协调、不平衡的重要载体,更是城乡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我州大渡河流域温光气候条件优越、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产业雏形正在形成、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强、市场前景较好,初具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基本条件。”州委书记刘成鸣在去年6月全州召开的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如是说。
去年5月,我州正式启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在流域内全面实施精准脱贫攻坚、特色产业融合、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乡村社会善治、乡村人才聚集、全面奔康提升七项行动,全力打造28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自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在康定、泸定、丹巴三县(市)42个村先期开展试点示范建设。示范区紧扣州委总体工作格局,坚持“摆脱贫困是前提、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的总体要求,围绕“成都后花园、康养加休闲”主体定位,抓好“特色产业培育、村容村貌治理、村风民俗建设”三件大事,建设全面奔康、生活富裕、和谐稳定、生态宜居、团结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农牧区,促进大渡河流域内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书写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目前,我州大渡河流域的泸定、康定、丹巴三县(市)的42个试点示范村建设正加速推进,各项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将在“五一”精彩亮相开门迎客。
“文化活水” 浇开乡村振兴之花
老寨子碉房、土司官寨遗址、双鱼嬉戏灯笼……在康定市麦崩乡为舍村,记者被眼前独居特色的文化氛围所吸引。“这里独特的鱼通文化让我们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中着重对鱼通官寨进行了打造。”走在为舍村乡间小道上,麦崩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高勇康向记者介绍说。
记者在为舍村看到,当地90%民房都是木石材质、飞檐雕梁、通天转梯,堪称传统建筑的“活化石”。高勇康告诉记者,鱼通文化是大渡河流域从瓦斯沟到孔玉地区所独有的一种文化,是贵琼文化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民族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
2018年8月,鱼通官寨施工项目部正式落户麦崩乡。为了打造好鱼通官寨,麦崩乡引进康定市旅游投资公司,在为舍村和日央村首批改造60户农房,村民以房屋入股,打造鱼通官寨。在打造过程中,主要以挖掘鱼通“官”文化为主,在挖掘的基础上保护文化。“过去,这里建筑以红黄绿为主色彩的屋檐吊坠,以前都是鱼通土司官寨的标志建筑风格。目前,我们在打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以挖掘文化、保护文化为主。通过改造,现在鱼通官寨功能设施更加完善,居住环境也更加舒适了,可以让游客舒适的体验鱼通特有文化。”工程总设计师仁刚对记者说。
截止目前,麦崩乡鱼通官寨观景平台、悬崖宾馆、接待中心、景区大门、通乡油路等项目建设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今年“五一”将揭开神秘“面纱”。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文化是灵魂,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在接下来的建设中,我们将继续充分挖掘鱼通文化,比如说耍牛皮灯、鱼通锅庄、鱼通刺绣等相关的民俗文化,将其结合起来推进乡村振兴。”麦崩乡党委书记徐培勤说。
在大渡河畔的康定市时济乡,按照鱼通风格,进行房屋立面和庭院改造,配套标识标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我们要依托贵琼文化,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传统村落。”时济乡乡长杨佳英说。
在挖掘鱼通文化的同时,如何通过鱼通文化留住游客,通过“文化+旅游”相结合发展,杨佳英告诉记者,过去,有很多游客到这里来,只是走马观花的游玩,吃、住等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当前通过鱼通文化打造特色村落,不仅让游客能有吃、有住、有耍、有看,还能听鱼通老故事。“如今,我们决定将若吉整村打造民宿旅游,以鱼通文化为主,从房间装修、村落布局、特色饮食等体现鱼通文化,让游客每推开一扇门就有一个故事,每吃一样特色美食就能追溯一段历史。民宿旅游由集体合作社来管理,全村98户村民全部纳入合作社,老百姓既要在这里面收租金,也可以在里面务工,还能在合作社分红。”杨佳英说。
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康定市在浇灌“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展现文化。在总规划面积1700亩的姑咱镇章古山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内,正在全力修建的甘孜州农耕文化博物馆开馆时间已进入倒计时。“在突出鱼通文化的同时,有机结合当地特有文化,通过体现文化,留住游客。”康定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2018年5月启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后,康定市突出“成都后花园、康养加休闲”主题定位,从2018年5月启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后,康定市在推进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计划投资1.2亿元,全力推进大渡河流域示范区重点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实施大渡河流域“一核七园”示范区建设,致力于推进姑咱康养休闲小镇“一核”鱼通坊,麦崩乡日央、为舍“官园”,时济、日角、若吉“果园”,色龙“玉园”及大风湾村“民居接待”重点项目。同时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探索“旅游业+牧业,旅游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形成“一乡一品”产业格局;启动大渡河康养谷“一核五点”项目建设,启动步游道、游客中心、景观塑造等工程,同步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实施民宿改造93户,建设独栋酒店10栋,整村绿化美化完成70%;建立健全指挥体系,逐级分解落实,落实市级领导和多个工作专班驻村指导督战、全面加强协调服务,项目建设实现零阻工,确保“五一”小长假开门迎客。
“田园综合体” 美丽风景变成财富
中路,藏语意为“人和神向往的地方”,距丹巴县城7公里,以墨尔多神山为中心的嘉绒文化在这里积淀深厚,被誉为中国独有、世上罕见的美丽村落,2005年,中路藏寨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景观村落”之一。
近日,记者走进丹巴县中路乡克格依村的“海子坪”,这里是2019年甘孜山地旅游节的主会场所在地。
山地旅游节移师中路,是中路乡一展风采的好机会,但5月20日就要“登台唱戏”,时间紧任务重来客多,稍有不慎,就会产生负效应。“这是一件美事更是一次检验也是一次 ‘倒逼’行动,现在,我们正在借助承办甘孜州山地旅游节主会场的发展机遇,全力推进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中路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文健康告诉记者。
行走村落,在近半个小时的路程中,记者看到不少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操作机械、修整道路、“装扮”庭院,效果初显,已是惊羡众人。
中路乡依托美景做文章,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奋发有为,在大渡河流域示范区建设实施中,对美人谷·中路乡村振兴示范区进行规划,范围涉及克格依村、基卡依村、呷仁依村、波色龙村及罕额依村5个村,总规划面积约7.82平方公里,涉及农户479户2159人,总投资2个亿,片区发展定位为嘉绒人文生态村,功能定位为生态种植、观光体验、田园文创、健康颐养,通过近一年的建设,该乡立体式旅游项目体系基本建立,中路已经发展成集观光、体验、休闲、研学、民宿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2003年,前来旅游的秋英东与中路一见钟情,投资1300万元打造了东坡藏家精品酒店,16年来,东坡藏家精品酒店成为川西旅游环线的知名酒店,年接待客人达1万人次,年收入达300万元。景美人美业兴旺,秋英东爱上了中路,他说:“中路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2018年,得知家乡开始实施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后,在成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德吉辞掉工作回到家乡筹办自己的民宿酒店。要说做民宿,德吉家是整个中路乡最早的。其父亲共布1997年就利用自家碉房20多间房办起了德吉农庄,德吉农庄一年游客接待量就超过了5000人、年纯收入20余万元。
中路乡乡长文健康介绍,目前,中路乡已有文化、休闲、赏景、体验、研学等五大类型58家特色民宿,占比12.1%,接待床位1500张。下一步提升至150家,接待床位达3000张。2018年,全乡民宿游客接待量1.8万余人次,营业收入400余万元。
“自从旅游发展起来,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以往我卖干苞谷一斤两元钱,现在旅游发展起来了,纯天然的中路苞谷受到游客喜爱,一个烧苞谷就卖10元钱,这样算起来,苞谷的价格比以往翻了好几倍。”村民汪青拉姆用“卖苞谷经济学”形象地说明了中路经济发展的“融合之道”。
这里还有藏地第一座研学旅行基地——登龙云合研学旅行基地,指导全乡村民80户近300人组建了丹巴县中路乡乡村旅游合作社。
研学基地成立和合作社的建立后,组织了中英志愿者在丹巴中路修建示范性藏区公共生态旱厕和修复传统水磨活动,开展了以国际学生为主体的大型旅游研修活动“疯狂玉米节”,举办了“小鬼当家”欧洲学生丹巴中路夏令营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和参与体验活动,并将中路的研学旅游产品带到了英国伦敦WTM国际旅游交易大会。这让一度原始、古朴、优美的山区藏寨迅速找到了与国际对话和交流的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今在中路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且落到了实地。
建立中路大门的游客接待中心、建立中路市集生活服务中心、建立五寨美碉文化体验中心、建立森林学堂自然教育中心……乡村振兴进行时,魅力中路大“换装”。在大渡河流域示范区建设中,中路正以战略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擦亮美人谷金字招牌,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一展靓丽风姿。
去年以来,丹巴县牢牢把握“2019年5月精彩亮相”的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25个示范村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截止目前,整合项目资金、援建资金、债券资金和贷款资金3.8亿元,投入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资金9000万元。
围绕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产业带布局,该县3个片区完成观光农业种植1250亩、采摘园226亩,发展民居接待户299户,成立种养殖、乡村旅游等专业合作社4个。
该县还高标准高水平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乡村旅游服务能力提升,硬化村内道路20.8公里,新建村内印花路面11.3公里、石板路面1.8公里,清理路基25公里,完成中路景区大门主体基础,完成古碉文物修缮2处,全面启动甲居景区游客中心、观景平台、旅游环线改扩建工程项目。并把村级活动室设计成集游客中心、食宿、娱乐、农产品售卖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中心,达到了“以室养室”的目的。
同时,该县还全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拆除整改阳光棚、彩钢瓦257户,整治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户10户,开展沿途道路清理等环境整治,新建花池6公里,实施甲居、莫洛等4个村污水处理工程。发动25个村每家每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民居风貌改造、改厨、改厕、改圈、改环境1100户。
随着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丹巴县一个个古老而传统的藏寨,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幸福桃源” 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人间四月尽芳菲,踏青赏花正当时。在泸定县杵坭乡金鸡坝村和杵坭村的“幸福桃源”,桃花竞相绽放,一片片充满生机的台地俨然是一片花的海洋。趁着和煦的春风,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无数游人纷至踏来,让杵坭的乡村变得格外热闹。
1988年就开始种植桃子的刘代伦是杵坭乡的“桃王”,种植12亩桃园,亩产5000斤,年收入20余万元。“以往桃子品种单一,桃子要挑到县上卖,也卖不了好价钱。开展乡村振兴后,桃子品种优化到7个品种。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桃子价格也起来了,家门口就把桃子销售一空了,这是以往做梦都想不到的。”
“幸福桃源”的幸福并不止于简单卖桃子,“衍生产业链”尤为丰富,农家乐更是乐了农家。4月13日中午,杵坭乡板板桥农家乐门前,停着不少挂着川v、川T、川A牌照的车辆,门庭如市的胜景在这里上演。
这家创办于2011年的农家乐经历过艰辛,几经周折,迎来了今天的好日子。“万事开头难,说老实话,起步的时候是很难的,但经过7年的发展,特别是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实施后,我们越走越好。”去年,板板桥家农家乐经营收入达60万元。“看这趋势,今年收入可能增加。” 邓安美信心十足。
生意如春年年好,财源似水滚滚来。在杵坭村,还有36户村民跟她一样吃上了“旅游饭”。这些农家乐年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0多万元。
“桃花,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离开杵坭时,板板桥农家乐播放的《一首桃花》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杵坭的“春之声”。“再过十几天,大渡河流域示范区将‘开门迎客’,那时你再到杵坭来,一定会有惊喜等着你。”杵坭乡党委书记高健信心满满地说。
自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泸定县以9个村为重点对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该县已整合专项资金5060万元,确定了乡村振兴建设项目105个;其中,14个项目已经完工,8个项目已完工50%以上,15个项目正在进行招标,47个项目正在开展招标前期工作。
按照“农业高科+康养度假体验区”的功能定位,采取“高校+企业+孵化基地”的农业发展模式,把泸桥镇海子环环村和海子坪村打造成“大渡河民宿第一村”。目前,海子片区民宿酒店和民宿整体改造提升项目规划设计已确定,两个村已经流转土地153亩、农房11幢。
围绕“茶马古渡口、红军途经地、时代新乐园”的新定位,把杵坭乡杵坭村和金鸡坝村打造成“大渡河阳光康养休闲旅游示范区”。目前,该区域内的二郎山地质文化博物馆已完工投运,全州第一家智能民宿酒店已试营业。同时,杵坭乡境内的乡村酒店已达36家,并有16家农家乐完成了升级改造,配套的观光农场建设已完成50%。
把握牛背山旅游开发机遇,采取“山地旅游+特色民宿+特色产业”的农旅立体融合发展模式,把兴隆镇和平村和下马厂村建成“牛背山驴友大本营”。目前,该区域已有28家民宿开门营业,建成了150亩贡嘎雪桃、1000亩干果和350亩中藏药材基地。
借助国道318线带来的区位优势,配套建设山地自行车培训基地、骑游车辆维修中心,发展贵琼藏绣、民宿接待,把烹坝镇沙湾村和烹坝村打造成集骑游、攀岩、露营、美食为一体的“骑游小镇、美食烹坝”旅游品牌。目前,该镇公共服务中心主体已完工,沙湾码头记忆主题街景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
以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烈士陵园、岚安古寨和贵琼乐舍为主要看点,挖掘传承贵琼文化、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把岚安乡脚乌村打造成“红色岚安、贵琼古寨”旅游品牌。目前,该区域已发展花椒3000亩、苹果1700亩,组建了岚安刺绣合作社,配套的贵琼乐舍改提升工程也正在进行。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