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4月15日
股份分红现场。
制作手工艺品。
防包虫病千人校舞。
◎刁海瀚 本网记者 谢臣仁 张嗥 文/图
石渠县位于我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川、青、藏三省区交汇处,全县辖23个乡(镇、场)、169个行政村,10.1万人,幅员面积2519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26米,贫困人口5.3万,占总人口的54.2%。石渠县是我省第一批国家级重点贫困扶持县,由于特殊的地域条件和单一的经济结构,全县贫困面之大、贫困人口之多、贫困程度之深、扶贫攻坚压力之重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可谓全省脱贫攻坚的“最短板”,而该县沿雅砻江领域的长沙干玛乡、温波镇、长须贡玛乡、长须干玛乡、瓦须乡四乡一镇,更是“短板中的短板”。
“该四乡一镇地处四川和青海两省交界处,但却不在交通干道上,受气候条件和区位条件制约,加上长期以来以游牧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及包虫病、结核病等疾病影响,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当滞后,属我县深度贫困乡镇。”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林介绍,“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为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掉队’,我县吃透‘精准’内涵,靶向深度贫困地区,集中优势力量补短板” 。
为全面推进石渠县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在扶贫开发实践中,石渠县坚持“一体两翼”的工作方针,以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改善深度贫困区域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为切入点,提高深度贫困区域贫困户的综合素质。通过整合资源,大力推进深度贫困区域“五大扶贫工程”建设,医疗、教育、交通、水电、生态环境等系列经济、民生发展项目工程全面进步,有力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牧民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城乡协调发展得以有效促进。
锁定“精准”二字 压实目标责任
“自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按照县委、政府‘底数清、工作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的精准扶贫要求,我县针对5个深度贫困乡镇组建5个由县级领导为组长的工作组,逐村逐户精准摸清贫困情况,并严格按照省、州相关文件精神和时间节点要求,对全县贫困人口数据开展了3次比对及复核,彻底杜绝富裕户、关系户‘浑水摸鱼’。”行车路上,石渠县扶贫移民局干部王晓健介绍。
“贫困对象识别后,通过入户登记,实事求是获取了对象信息并录入数据库,建立电子档案,实现网络化管理。”县扶贫开发局干部王晓健说,石渠县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联网运行、数据管理更新的等一套清晰的工作程序,在确保调查数据真实有效、不重不漏的基础上,汇总整理综合掌握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贫困程度等因素,为科学制定帮扶计划、合理配置扶贫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
石渠县牢牢把握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精神要求,严格做深做实精准调研工作,全面推进深度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科学管理深度贫困家庭信息数据。同时,该县在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之初便调整充实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总指挥的石渠县扶贫攻坚指挥部,并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副书记分管脱贫工作。同时,特别加强对深度贫困的四乡一镇脱贫攻坚工作,与四乡一镇签订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党委、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层层细化责任,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同配合、乡镇具体落实”的责任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新格局。
此外,该县还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考核,制定了《石渠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和《石渠县“精准扶贫”工作目标绩效考核细则》,对扶贫开发考核工作进行细化量化,严格落实督查检查、检讨纠错、签字背书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着眼志智“双扶” 增强内生动力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在校园’这一目标在我县乡镇中心校已基本达成,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向边远牧区村小辐射。”分管教育的县级领导土登说,“扶贫必扶智,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教育精准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狠抓教育,让牧区的孩子能读书、想读书、读好书。”
据土登介绍,为了强力推进教育扶贫,石渠县强力推进教育“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及“教育均衡化发展”,狠抓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提升学校师资水平,配齐配强师资力量;突出抓好控辍保学,切实转变思想提高学生入学自觉性和积极性;有针对性的提供就业指导和技术培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同时,该县正在着力构建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村教育发展的倾斜扶持工作机制,通过建立精准扶贫学生档案,对全县贫困家庭中适龄儿童、青少年的入学就读情况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并建立资助档案,对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就读予以资助和政策上的照顾。与“扶智”相辅相成的另一个方面便是“扶志”,正如该县县委书记袁明光在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现场交流推进会时反复强调的:“深度贫困,深在思想上的 ‘穷根’,必须集中力量解决群众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努力提升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在扶贫攻坚、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产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广大群众逐步树立立足自身、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观念。”
“原来读书的好处有这么多,之前觉得让娃娃帮忙放牛、挖虫草才是看得见的实惠,是我们的目光太短浅了。”温波镇温波一村村民尔金多吉在听了该县县委宣讲团组织的宣讲后十分感慨。
“光放牛、挖虫草挣得到几个钱,刚刚宣讲员不是还讲了参加合作社分红的事么?”与尔金同村的村民泽郎显得对参加合作社兴趣浓厚。
近年来,该县按照州委安排部署将群众宣教作为激发深度贫困乡镇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始终注重将“扶智和志”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引导群众通过学习生产、就业技能,主动参与生产建设,多渠道提高家庭收益等授之以渔的方式增强“造血”功能,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发展观念,摒弃“等、靠、要”思想,把握扶贫攻坚机遇,积极投身发展建设中脱贫致富,从整体上改变扶贫面貌。
强化公共服务 夯实民生基础
过去,“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点酥油灯照明、烧牛粪取暖”……是该县深度贫困区域群众生活情况的写照。
而今,从广袤肥沃的扎加坝草原到历史悠久的“灵魂之城”松格玛尼,从草原文化“活化石”查加游牧部落到藏族名人“居·米旁”的故乡宜牛乡……纵横交错的“黑色长龙”或蜿蜒山间、或横卧草原,串起风光无限、连上百业兴旺、通达千户万家;明亮的街灯、整洁的街道、设施齐全的卫生院、师资优良的中心校……走进村村寨寨,文明新风迎面而来。
这一切要归功于该县始终把深度贫困区域民生工程建设放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基础性位置。
“解决贫困地区最直接、最紧迫、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是带领群众脱贫脱困的直接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强我县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规划、实施。”袁明光多次强调。在该县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中,要求必须始终坚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力量用在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最密切的项目上,用在解决制约贫困村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上。
近年来,石渠县委、县政府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着眼民生改善,着重解决群众行路难、住房难、就业难、增收难、就医难、上学难、通讯难、收视难等问题,深度贫困区域各项重点民生项目、民生工程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该贫困区域新建通乡通村公路137.9公里,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切实解决定居点每户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完成电力线路全面并入国家电网,彻底结束“无电时代”,解决用电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教育三年攻坚计划、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教育均衡化发展、控辍保学”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入学率,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环境吸引优良师资,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加力草原“三化”治理,提升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致力于把治理地方病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相结合,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符合群众治病就医的需求,通过积极推进“卫生十年行动计划”和社会保障建设,居民健康建档率达93.33%,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引进先进医疗设施设备,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功能;重视人才培养,鼓励业务提升,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医疗精英。基本实现从“看病难”到“在家门口看病”的转变。同时,石渠坚持将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大事来抓,紧紧围绕“灭病犬、救病人、奔小康”工作主题,积极发扬“想尽千方百计、道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的“三千精神”强力攻坚,形成了党政强力主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犬只无序泛滥的局面得到有效治理,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患病群众应查尽查、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助尽助,包虫病综合防治能力大幅提升,群众防病意识明显提高,健康习惯逐步养成,“灭病犬、救病人、奔小康”已成全县共识;群众安全饮水得到基本保障,牲畜病变内脏得到有效处置,鼠害治理取得新进展。阶段性工作成绩得到了中央和省州委的高度肯定,探索出了“两抓、四管、六结合”的包虫病综合防治模式,并在西藏、青海及兄弟州市县大力推广。
此外,群众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更是该县贫困区域扶贫开发的一大助力。近年来,该县将群众工作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在倾情倾力、做实做深群众工作的同时,借力对口支援城市雄厚资金、先进技术及经验,不断深化扶贫帮扶、救助解困。
“今年,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甘孜州委《关于集中力量推进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24个深度贫困乡镇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具体指导下,我县已发动春季攻势,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县情深入分析扶贫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把握新时期扶贫开发任务要求,结合该区域实际情况,科学实施发展规划,以求集干群之力、干群之智,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决心打赢这场扶贫开发攻坚战。”袁明光说。
坚持绿色发展 促进产业富民
“我们村上要想发展什么项目、能发展什么项目、怎样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乡党委、政府同全体村民一起调研、商讨决定。”瓦须乡党委书记拉吉泽仁说,“党的十八大以后,生态建设观念深入人心,群众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前期调研,发现我乡现有生态条件和资源禀赋适宜发展大黄种植产业,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富民增收。”
经过村民一致同意,该乡通过“企业+合作社+支部+农牧民”的产业方式,通过招商引资2800余万元,成立石渠县青藏固源农牧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种植大黄10000余亩,去年仅劳务收入一项村民便实现增收12.45万元,同时解决该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务就业的问题。
据了解,为利用各村镇差别化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的选定扶贫开发项目,石渠县针对深度贫困乡镇实际情况,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采取村民“自选、自建、自购、自主管理”为主,政府“政策、重点设备、重点项目资金、技术扶持”为辅的方式,由乡镇党委政府同群众一同调研、一同讨论,并召开村民大会的投票决策的形式,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技术难度较小的项目,由群众投工投劳和聘请技术人员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推进项目实施,对于技术难度大的项目,由乡镇党委、政府委托相关部门通过竞争性谈判确定建设单位;而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主要采取村民自购,项目
实施单位按标准给与补助;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项目所有权、经营权、使用维护权等系列权益移交给受益乡、村及农牧户,确保村民直接管理、直接受益。
长须干玛乡玛都利山加油站、玛都便民爱心超市,长须贡玛乡旺嘉利众农牧专业合作社、温波镇人参果种植基地等各乡镇凭借优势产业资源,充分挖掘、创新经营的一批具有当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
据罗林介绍,一直以来该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致力于将精准扶贫与“县域经济、整村推进、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群众工作、法治石渠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藏区六大民生工程”。 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需求,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缺啥补啥”的原则,通过‘五个一批’方式,量身研究制定112个贫困村、5054户、18930人精准扶贫脱贫规划,因势利导建立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发展机制,坚决做到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通过这种发展模式该县深度贫困区域四乡一镇探索出了“特色农业型、生态牧业型、旅游开发型、新村建设型”等系列具有当地发展特色的发展模式,产业脱贫、勤劳致富成为群众致富奔康的有效利器。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