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4月15日
泥朵镇扶贫移民定居点。
泥朵镇中心小学学生在认真学习。
◎张皓瑜 本网记者 游飞 陈斌 文/图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脱贫攻坚又一年。
2019年,是国家设立扶贫日的第六个年头,也是打赢色达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色达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不胜不休,“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响彻云天。
修路入户、产业进村、盖新房搬新家……自实施脱贫攻坚以来,色达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中,瞄准短板,大力实施“住房安全、产业壮大、民生兜底、基础提质、素质提升”五大工程,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势整合项目资源,优选配强攻坚力量。截至目前,色达县74个贫困村退出、3151户13593人退出贫困序列,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落地,困扰色达的密码逐渐破译,犹如春风十里,吹入了贫困农牧民家里。
近年来,色达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任务和脱贫成果巩固,着力抓统筹、抓精准、抓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根,脱贫攻坚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积极探索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围绕投入、产业、服务等关键环节创新举措、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增加;贫困人口从2013年末的15868名下降到2018年末的684户2801名,贫困发生率从32.55%下降到5.7%;正逐步实现减贫目标。
一股暖流在金马草原激荡,脱贫攻坚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色达人用实际行动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镌刻下深深烙印。
换“穷业” 产业助农稳增收
攻坚重在攻“尖”,色达县委、县政府开出了治穷“良方”——发展产业成为淳化精准脱贫的“靶向药”。为如期实现脱贫摘帽,色达县紧紧围绕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这条主线,以规模养殖、劳务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脱贫产业,把“输血”逐步转化为“造血”,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脱贫奠定长效基础,逐步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暮春的色达县克果乡,远山的积雪渐渐融化,草原泛起新绿,天空一片湛蓝。记者在该乡泽西三村村民德觉的养殖场看到,几头奶牛踱步进入挤奶区,按顺序排列,自觉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安静地呆在那里。它们都就位后,德觉用温水给他们清洗,随后开始人工挤奶。
加入该村养殖合作社的贫困户德觉腰包最近是越来越鼓了。“以前在县城打工,租房、吃喝一年下来留不下几个钱。如今加入合作社,自己在家门口搞养殖,下班后还能照顾父母和孩子;我家从合作社分到了3头母牛,每年可以从合作社获得4500元的分红;自己也不用去找酥油和奶酪的买家了,每天只需将挤好的牛奶送到合作社,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2016年,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里成立了农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从当初的22户发展到了40户,全是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后,村民们采取分散养殖的方式,年底从合作社分红。合作社的最终的目标是帮当地的牧民增收,让贫困户们能够尽快脱贫。”泽西三村第一书记便巴益西介绍说。
“这可是我们增收致富的希望。”4月12日,色达县康勒乡阿交村的牧场上,村民益呷精心地为一头黑白花奶牛“穿”上外套。虽然已进入四月,但在色达高原,气温仍只有几度,对于这头外来品种的奶牛,仍需要采取些保暖措施。
为解决群众致富愿望强烈与思想观念保守的矛盾,阿交村“两委”带头调整结构、发展生产,打破不敢、不愿发展僵局,带头改良牲畜品种。村党支部书记意底介绍,自己自筹3万元资金从新疆购买了两头黑白花奶牛进行试点培育,不仅产奶量达本地奶牛的12倍,而且奶质好,提高了奶渣、酥油等奶产品附加值。“1头黑白花奶牛每年增收就达1800元。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动,消除了村民的思想顾虑,目前该村已有15户群众提出申请加入村上的畜种改良计划。”
草地资源是当地的优势资源,畜牧业也应成为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近年来,色达各级党委政府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引导贫困群众利用本地优势产业以“支部+合作社+市场”的形式,发展畜牧业,抱团取暖,变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不断拓宽老百姓增收渠道。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农牧民融入到发展农牧业的产业链中,贫困群众有了短期可见效、长期可持续的脱贫增收项目,产业扶贫这盘棋活了起来。
在旭日乡江达村蔬菜大棚内,江达村村民叶美动作麻利地采摘黄瓜,熟练的采摘技术让她一天能挣100余元。“现在,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自家的土地流转后金实公司每亩地给她700元,14亩将近1万元;自己还在蔬菜基地打工,一年收入2.5万元;家人还在色达县城做蔬菜生意,一年收入6万元,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哟。”叶美成功脱贫,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做到村村有产业,家家有收入,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近几年,色达县按照“全域规划、长短结合、突出特色、龙头带动”的总体思路,立足于贫困村资源条件,坚持“村村入园、户户入社”联村连片发展产业,积极探索了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截止目前,全县筹资2.54 亿元实施以生态农牧业、文化旅游业、生态药业为主的131个产业扶贫项目;采取县域内“抱团致富”“飞地扶贫”模式,启动格萨尔文化商贸园区扶贫综合体建设,助推“文化+旅游+扶贫+商贸”发挥叠加效应,为8个乡镇、1543户5722人持续增收创造条件。全县已建成的 4个酒店首年实现收益143万元,户均分红2465元;引进蔬菜种植企业3家,流转土地300亩,260户群众实现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两次收益。着力扶持打造色柯镇黑帐篷体验园区、然充乡贡布手工业合作社、翁达镇藏香猪养殖基地、甲学乡野猪养殖合作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还成立了4个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植树造林项目劳务用工77499个,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1244.52万元。
挪“穷窝” 易地搬迁住新房
搬穷窝,改穷业,出深山;拔穷根,换穷貌,筑新梦。易地扶贫搬迁是改善边远山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重要抓手之一。
4月12日,记者在色达县大则乡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看到,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拔地而起,平直的水泥路面如玉带般串联起了整个村庄,村内的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村级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一副美丽乡村的图景徐徐展开。
80平方米的套房里,藏式茶几、电视柜、平板电视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打开院子里的自来水龙头,一股清澈透凉的水喷涌而出。旁边单独的洗澡间,电热水器里烧满了热水,随时都可洗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在色达县大则乡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这是35户从厚门村牧区搬迁下来的贫困群众新家的标准配置。
“一分钱都没花就搬进了这样舒适的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集中安置点住户贡波说起现在的居住条件,幸福之感油然而生,“与原来深山里的‘穷窝’相比,这里简直是‘福窝’。一切都像做梦一样,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贫困户住进条件这么好的房屋几乎是不可能的。”
贡波以前的房屋坐落在厚门村 “雨天常滑坡,晴天常干旱,公路不通畅,电压不稳定,饮水不安全”的山坡上、山坳里。“以前低矮的土坯房,一到雨季,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晚上都不敢安心睡觉;现在好了,我们都搬进新房,现在好了,风吹不着,雨淋不到,晚上做梦都笑出声呀!”
新村子是否漂亮?大家以后的日子能否过得好?搬进新居前,相比贡波的乐观,一些搬迁户也有自己的担忧。贡波介绍说,“易地搬迁原本是搬迁群众心中的一个结,通过宣传教育,村民们也慢慢懂得‘人挪活,树挪死’的道理,搬出山沟日子才有奔头,有效地避免搬迁群众‘人住新房,心还在山沟’的想法。”
为了能“稳得住”搬迁户,色达县还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齐全”:让道路不见泥,雨水能进沟,晚上路有灯,夏天能纳凉;在精神生活上做到“丰富”:村村有广场,人人能跳舞,图书室有宝,常进能致富。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近年来,色达县牢固树立“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搬迁”的理念,不忘扶贫初心,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的关键举措,加强政策引导,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创业就业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
奔忙的脚步不止,奋斗的跫音不息。“搬出深山、住得干净卫生、娃娃读书方便。现在,我还做了生态护林员,每年自己的工资和草补、特困补助资金等加起来,收入超过两万元,什么都不愁了。”贡波介绍,村民们搬进新家,便有了自信;有了自信,也有了做事的“底气”,“底气”加“行动”,迎来的必将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好日子。
这些改变,正是色达人生活越过越幸福的写照,更是色达党委政府依托县情实际,锲而不舍攻坚克难,探索出一条具有色达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的具体体现。
高处着眼,低处下手。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色达县始终把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居家”工程、“利民”工程等,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493户、藏区新居2117户、地质灾害搬迁299户。
斩“穷根” 教育卫生更惠民
4月12日,阳光照耀在色达县泥朵镇中心小学,正值课间时候,校园里一篇欢腾,同学们在操场上跑着、笑着、跳着,脸上的笑容似这阳光一样灿烂。与大多数同学不一样的是,六年级的牧珠措和波波却安静地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看书、复习功课,“下半年就要去县城读初中了,一定要把基础打扎实些。”
在年初的寒假里,色达县教育部门组织了30名同学免费到成都参加冬令营活动,牧珠措和波波因成绩优秀被选入。对她们来说,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的旅程和经历。今年已经16岁的他们之前最远只到过县城。参加冬令营的那个星期,逛成都天府广场,参观省科技馆、大邑建川博物馆,在温江国色天香游玩,每天的行程和经历都是那么新鲜,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她们一定要走出去读书的决心。
“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中,泥朵镇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学生数从2017年的近300名增加到565名。”学校教导主任娜卓介绍说,“虽然学生数大幅增加,但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却一点也没放松。从藏汉双语的基础教学,到开展包括夏冬令营等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同学们对于读书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强。”
近几年,色达县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持续推进控辍保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一个家庭因学致贫。截止目前,利用注入教育扶贫基金,累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2481名,利用教育基金等,累计资助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820人。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迄今,色达县始终将其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大事乃至首要工作抓牢抓实,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和创业就业工程,断穷路、斩穷根、脱穷境,让贫困群众真脱贫、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色达县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全面执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结算”“十免四补”等卫生扶贫政策,累计救助建档立卡贫困患者30629人次,累计医疗报销2665.56万元,全面完成县域内及依规转诊县域外就诊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个人支付部分控制在5%以内;共投入684.63万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农村特困人员等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实现政府全额代缴,60岁以上老人全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精准落实社会保障兜底政策,锁定低保对象1288户4767人,及时足额兑现低保金,贫困人员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60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待遇享受率达到100%。着力抓实金融扶贫工程,精准用好金融扶贫政策,筹集“四项基金”6348万元,有力保障脱贫攻坚资金需求。围绕就业培训持续攻坚,以“自主培训+集中培训+校地合作培训”的模式,根据岗位需求和群众就业愿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累计举办15类实用技术培训班47期,培训群众3634人,3536名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实现灵活就业;累计组织2738名群众短期务工,实现增收约580.64万元;累计开发公益类岗位1780个;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建成全国海拔最高的创新创业孵化空间—金马众创空间。
一串串数据催人奋进,一声声号角激情嘹亮……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色达各级各部门勠力同心、背水一战,奋力拼杀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啃下了一块块脱贫“硬骨头”,灭掉了一个个脱贫“拦路虎”,攻克了一个个脱贫“难险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连点成片的产业区、一条条笔直平坦的柏油路、一幢幢崭新舒适的藏式民居,一张张满怀幸福的笑脸。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