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脱贫攻坚战犹酣——甘孜县推进深度贫困乡镇集中攻坚纪实

甘孜日报    2019年04月15日

雅砻湿地公园。

高科技医疗设备服务农牧民群众。

易地搬迁户领到新房钥匙。

安置点村民在小菜园摘菜。

◎李珍兰 张皓瑜 本网记者 游飞 陈斌 文/图

坚定一个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守一个梦想,就是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坚持一个行动,就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甘孜县因地制宜,脱贫攻坚方法越来越多、路径越来越广、受益面越来越大,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群众脸上。

面对2020年要实现129个贫困村“退出 ”、3387户15708人脱贫的艰巨任务,甘孜县作出“不落下一乡一村一户一人”的庄严承诺,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战。截止2018年底,全县减贫2629户、12476人,9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5.13%。

基础攻坚补“短板”

坑坑洼洼的泥泞路变成了平坦通达的水泥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变成了繁花掩映的小洋房……暮春时节,行走在甘孜县农村牧区,一幕幕跃动着希望的画面,描绘出这个贫瘠山乡在脱贫攻坚浪潮中发生的变化。

以前,茶扎乡是甘孜县最远的乡镇,牧民群众进城,要翻越仓巴拉和甲布拉两座海拔4700米以上的大山,来回路上就需要一周的时间。2017年,麦达路和甘扎路相继建成,茶扎乡到县城不再经历生死路途和大雪封山的煎熬,路程也缩短到两小时。如今的茶扎乡在脱贫攻坚政策雨露下,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合,虫草、贝母、章子菌、耗牛肉、奶酪等中药材和畜牧产品通过电商平合,正源源不断销往内地,牧民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建一条路、架一座桥,落实的是国家民生政策,连接的是党群干群关系。卡龙乡阿沙沟78岁牧民老阿妈说,她一生中最怕的就是看病,村里距离乡政府有50公里,以前路不好,遇到雨天或大雪,有时需要走几天。有的老乡患了急性病甚至送不到乡卫生院就中途去世。“感谢党委政府,把水泥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再也不用担心看病问题了。”说这话时,老阿妈一脸满足。

近年来,甘孜县坚持精准施策、缺啥补啥、重点发力的原则,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提升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该县优化扶贫思路,整合各类资源,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通小康致富路、喝上安全干净水、点亮群众新生活。实施通乡道路整治、村道连接线、村内联户路280公里,建设村内道路774.55公里,桥梁建设及维修72座,解决了部分贫困村、贫困户出行难的问题,实现通村路、联户路100%覆盖;实施农区安全饮水2094户,实施57个贫困村饮水工程改造提升,全面解决2094户1096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全面完成98个贫困村电网改造工程和线路改造项目,有效解决2000余户贫困户安全用电问题,并全面实现扎科乡海拉村、协巴村、大巴口村、银达村、昂达村5个贫困村通生活用电的历史性突破;实施光缆传输和设施配套项目,解决127个村的通讯问题,做到98个退出村通信无盲区;深入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申请创建省级“四好村”6个、州级“四好村”82个。实施40个贫困村文化广场建设,进一步丰富贫困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施太阳能路灯项目采购、环卫设施项目,建设69座公厕、105座垃圾池和排水沟盖板项目,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升,进一步引导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实施完成2772户藏区新居项目,整合广东省、龙泉驿区部分对口援助资金,全面完成1390户抗震加固任务。

产业扶贫走“新路”

近日,甘孜县南多乡席绒村第一书记益西彭德又来到格萨尔王城,关心装修进度。甘孜县共有129个贫困村,全县贫困面大、量多、程度深。为实现脱贫,甘孜县全面贯彻落实全域旅游战略,按照抱团取暖的方式,投资6.3亿元,打造贫困村的“飞地”集体经济实体——格萨尔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该项目于2017年6月动工建设,预计于今年8月与格萨尔机场同步投入运营。运营后,将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独具特色的藏文化体验城,解决贫困村村民就业问题和产业发展困局,助推贫困村脱贫攻坚。

格萨尔王城三十员大将寨子128栋房屋建设由政府主导,贫困村为建设主体,采取“一事一议”和“民办公助”的方式,贫困村以“统规自建”的方式负责一栋单体建筑,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至450平方米不等。建成后,通过经营餐饮、客栈及销售特色产品等,将解决贫困村人员就业问题,以及贫困村产业发展和持续增收的问题。所有单体建筑不动产证土地所有权统一登记为县国资公司,地上建筑所有权登记为相应贫困村。

“我们村也有集体经济了,贫困户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增加劳务收入,每年还可以分红。”益西彭德对这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充满期待。

甘孜县坚持产业先行,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脱贫的主要途径,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良土壤、优化服务、精心管理等措施,富民产业培育成效明显。

在该县拖坝乡孔萨农庄,不仅种植温室大棚草莓、紫色生菜、日本青瓜、莴笋、卷心白等瓜果蔬菜,还有设置于智能温室大棚内的热带风情馆,馆内有金钱榕、长寿花、天堂鸟、芦荟等热带植物和金鱼、乌龟等动物。馆内设有7个不同主题的包间,在包间内提供特色茶饮及藏餐等服务。孔萨农庄在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为周边农牧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农牧民劳务收入。今年建成后,将惠及拖坝乡8个村150户贫困户。

甘孜县群众一直有养牦牛的传统,但受制于技术、资金、销售和养殖规模等因素,传统单家独户的养殖模式难以让群众脱离贫困,该县建立起集体牧场,通过托管分红、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等,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据悉,甘孜县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精准施策,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着力拓宽产业发展路子和群众增收门路。坚持“大产业”破解发展困局,实施贫困村飞地经济——格萨尔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项目;按照农区、牧区不同产业优势,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畜牧业发展,启动实施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康北牦牛生态产业园为核心的“两大”特色产业链,积极探索“产业园区+村级专合组织+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中产业”提升产业品质,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2016年以来,甘孜县贫困村党支部因地制宜建设集体牧场、优质农作物种植生产基地、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合作社113个,其中集体牧场55个,示范带动户均增收1000-2000元以上,以“小产业”持续稳定脱贫。

受益于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踏上了致富快车道。

易地搬迁挪“穷窝”

阳光普照,大地复苏,通过两年的建设,位于县城新区和斯俄乡接壤的吉绒隆沟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已经接纳了来自各乡镇的151户易地搬迁群众。来自斯俄乡也伦达村的昂翁绒波,正在新家里和爱人计划着今年给新房内添置一些家具。自从去年11月中旬搬迁到了新房中,全家人都感到幸福无比,妻子说“这简直就像做梦”。

“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不仅有单独的客厅和厨房,还有厕所,通水、通电、通宽带,设计非常合理,比我原来冬冷夏热的老旧房子好多了!”从甘孜县下雄乡三村搬迁至吉绒隆集中安置点的泽伍拉姆告诉记者。“一下雨,我们就怕山上垮方,滚石头,晚上都不敢安心睡觉;现在好了,我们都搬出来了,不仅住进新房,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而且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谈到如今的生活,满脸洋溢着幸福的泽伍拉姆乐开了花。

走进如今的甘孜县吉绒隆沟集中安置点,看到的是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拔地而起,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至每户家门口,安置点内的排水工程、太阳能路灯、广场、村级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置点内还有一幢特别的建筑镶嵌在甘孜金色的土壤里,与搬迁安置点浑然一体,那就是安置点窑洞式活动室。1951年,为和平解放西藏,十八军进入甘孜修建补给机场,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同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窑洞群。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艰苦奋斗精神,2018年,甘孜县决定修复搬迁安置点内的6个十八军窑洞遗址,并将它作为移民安置点内的活动室。该活动室建筑兼具了临时党支部办公、党员活动、日用品销售等功能。

“在窑洞遗址上修建村民活动室,就是要让所有的搬迁户吃水不忘挖井人,进一步增强感恩意识。同时,通过党建引领,让红色文化在甘孜大地继续发扬光大,通过旅游业的带动,为搬迁村的持续发展和贫困户的持续增收增强动力,助推群众增收,使贫困户真正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快致富’。”甘孜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杨志刚介绍到。

据悉,该县投资2亿元,实施了774户3447人搬迁任务,超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搬迁建设目标。同时,为了能“稳得住”搬迁户,该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民生需求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齐全”:让道路不见泥,雨水能进沟,晚上路有灯,夏天能纳凉;在精神生活上做到“丰富”:村村有广场,人人能跳舞,图书室有宝,常进能致富,从而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此外,加强定居点管理,组织搬迁户进行入住培训,讲清“不能看的、不能闻的、不能用的”不能带入,规范室内、室外和村民行为管理,建立临时党支部,下设邻里互助队、文艺宣传队、环卫保洁队三个小分队。

干群合力攻“难关”

2018年7月,工作三年有余的甘孜县委宣传部干部肖开心接到了驻村工作任务。“什么是驻村?驻村做什么工作?在我的脑海里,无数个问题涌现了出来。但是我知道,驻村两年将是我迅速成长和蜕变的关键时期,我要撸起袖子,以满腔的青春热血投入到工作中去。”

就这样,肖开心与该县387名干部一起,分别来到甘孜县129个贫困村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他们换上胶鞋,打起背包,组成一支支攻坚队,从机关奔赴边远山区、贫困村寨、广阔田野,一身土、两脚泥,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他们用真心、动真情、干真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攻坚奇迹。

只有层层压实责任,才能传导责任,确保决战决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甘孜县构建双组长的指挥体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深入贫困村调研指导、督导检查、推动工作;构建州、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组织体系,纵向到底;以22个扶贫专项为龙头,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横向到边。实行1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指导1个贫困村、联系2—3户贫困户,每个县级部门帮扶1个贫困村,129个州县“第一书记”带领工作组驻村开展工作,2920名干部联系帮扶3387户贫困户,实现对129个贫困村“五个一”帮扶全覆盖。县委政府与22个乡镇、18个扶贫专项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和部门,县乡村层层立下军令状,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干部有担当。全县所有工作重心向脱贫一线倾斜、工作力量向脱贫一线加强、干部队伍向脱贫一线集结,所有部门进一步优化力量、各展所长、强化帮扶、全力攻坚。

同时,该县实施强基提能工程,激活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以贫困村提升工程为抓手,重点围绕扶贫形式与政策、经验管理、产业技术三大板块,开拓思路,换脑子、学技术、找路子,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或潜在带头人,目前已发展346名致富带头人和1个扶贫车间;建立“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工作机制,投资202.65万元,群众自行实施2293户“两园一路”项目建设,建成入户便道61.3公里,进一步实现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结合《甘孜县贫困村贫困户环境卫生提升管理办法》,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深入基础法治示范创建,开展“五洗一清扫”活动,开展“五好”家庭、“四好”村评比,建设推进“村子环境美、房子文化美、院子整洁美、屋子舒适美、村民行为美”“五美”标准,推进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坚定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如今,依托更好更实的政策、更严的责任、更适宜的产业项目,一幅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画卷,正在甘孜大地徐徐铺陈开来…





  • 上一篇:绣出美丽新画卷
  • 下一篇:尽锐出击战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