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15日
抓产业,补短板,百姓增收有”靠山“。目前,道孚县大葱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 郭昌平 摄
◎本网记者 马建华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州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来了严峻挑战。州委、州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聚焦问题整改,全面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弱项,严格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要求,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坚持双业并举,因地制宜抓好产业就业,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巩固成果 破解贫困“悬崖效应”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4月初,在泸定县得妥镇南头村900亩的青果林园内,金黄的青果挂满枝头,一派喜人景象,往年2月初就有成都、湖南、浙江等地的水果批发商上门收购,每斤价格在1.5元左右,只要20天左右全村的青果就会卖完。
“今年的青果丰产了,却由于受三个多月疫情的影响,严重滞销,果农很受伤。”南头村党支部书记孙安民告诉记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应进入销售完的青果却还有大半挂在树上,没有批发商上门来收购,得妥镇和村两委通过甘孜电商平台,在成都伊藤洋华堂销售,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总销量却只有几千斤。
村民詹树均家种了近4亩青果,从1月底到3月底,通过网络、微信销售、小商贩收购和过往人群采摘等方式卖掉了4000余斤,还有3万来斤挂在树上,他说,可能要比往年少收入两万元。
孙安民告诉记者,南头村有1200亩土地,900亩种了青果,年产量在900万斤左右。2010年,村里就形成了以青果、佛手柑、重楼等产业格局,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了12000元。村里家庭存款多的有几十万,大多数家庭也有十来万;今年青果滞销,至少有一半的青果还挂在树上,果农的收入势必会减少,我们特别担心,但我们还是动员果农们剪枝疏枝、追肥培土,疫情已经过去,我们村的经济作物已经有了品牌和销路,只要认准产业发展目标不松紧,就一定会度过难关,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由于受疫情影响,截止到3月中旬,开工复工延期、员工错峰返岗、物料供应不畅等原因,州内近50%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短期内难以复工,因暂无订单或订单取消等原因未复工的有10家,个别企业即使复工也面临用工短缺或工资难以承担的问题,以养殖为主的集体经济,饲料等农资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诸多因素导致经营主体运营成本增加,部分采取场地租赁、资产流转的企业还将承受经营收入下降和税费支出的“双重压力”。
广大消费者居家防护,餐厅、酒店等基本歇业,消费需求骤减,州内涉农企业、合作社农畜产品出现暂时性卖出困难,农特产品、畜禽养殖、时令鲜蔬、水果等扶贫产品滞销,与盛煌农业公司长期合作的农产品经销商基本处于停业状态,加之人员不足无法正常派送,导致小番茄、土豆等农产品销售量减少。
进入4月以来,记者走访了海螺沟、泸定、丹巴、康定、九龙等县(市),各地农牧民群众正在抓紧春耕有利时机,抓紧春耕生产。但由于受疫情影响,我州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受到较大影响,景区和民宿都关门谢客。泸定县杵坭板板桥农家乐老板邓安美告诉记者,年前,她家大年初一到初六都预定完(接待能力300人左右),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所有的订单被迫取消,3个月来零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少收入了40万元。甲居藏寨桂花三姐妹客栈等民宿接待点,老板们也遇到了类似的苦恼。疫情导致人员外出受限,游客大量减少,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运营成本高,基本上不愿意恢复运营,旅游业损失较大。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我州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要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摘帽成果,提升脱贫质量,防止致贫返贫,我州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深度贫困依然存在,全州还剩564户2191人尚未脱贫,是全州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24乡镇深度集中连片贫困“堡垒”尚需攻克,部分贫困群众在思想认识上“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和“捧着金碗要饭”等问题还未彻底扭转,实现部分高海拔地区和牧区群众彻底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还任重道远。
致贫返贫风险较高。部分脱贫户政策转移性收入占比高,抵御风险能力弱,在动态调整后的51027户建卡贫困户中,2019年政策转移性收入占家庭人均纯收入的42%,享受低保政策兜底的占43.1%,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的仍有146户,不足5000元的还有6066户,因病因灾致贫的有4245户、占8.32%。
脱贫产业依旧乏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乏力,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带贫益贫能力弱,特别是还有大部分牧区,缺乏产品深加工和龙头企业有效带动,“靠天吃饭”的情况仍然存在。
农村短板仍然突出。部分地区通信网络质量欠佳,因灾因冻断水缺水问题时有发生,目前尚有2900余个村民小组7400余公里未通硬化路,8.9万农牧民生活在小水电独立供电区,16602户边远吊脚户靠光伏解决生活用电。非贫困村公共服务发展总体滞后于贫困村,“悬崖效应”逐步显现。
补齐短板 攻克深贫“最后堡垒”
春末夏初时节,天刚蒙蒙亮,乡城县青德镇黑达新村的斯朗倾忠就已挤完牛奶,赶着20多头牛羊朝山上走去,放牧牛羊后,他又急忙返回家中给院里的70多只藏鸡喂食。
斯朗倾忠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但由于家中两个孩子在外地读书,劳动力和资金都不足,养殖规模一直很小。
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斯朗倾忠家的日子越过越好。疫情过后,他已经将藏房一楼客厅进行了装修。“现在儿女已大学毕业,开始打工挣钱了,有了钱,我想继续扩大家庭养殖规模,实现收入稳定。”斯朗倾忠充满了信心。
“我家出栏的牲畜都是客户来家里直接收购。”斯朗倾忠说,现在家里养有奶牛20头、藏鸡78只、山羊18只,每年养殖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我州聚焦突出问题狠抓整改落实,瞄准薄弱环节全力挂牌督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精神,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贫困预警监测帮扶管理,坚决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发生,提升脱贫质量,助推乡村振兴。
州委、州政府出台的《关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致贫返贫的实施意见》指出,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州级统筹推动、县级具体落实工作机制,以问题、质量、目标为导向,突出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处理好继续攻坚和防止返贫的关系,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大排查问题整改,优化帮扶方式,细化帮扶措施,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探索建立贫困预警监测机制,有效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夯实稳定脱贫基础,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
今年,我州将挂牌督战有脱贫任务的德格、理塘、甘孜、石渠、色达、新龙6县和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24个深度贫困乡镇、114 个退出贫困村,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确保6月底前,剩余 564户2191人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切实巩固222986名已脱贫人口、1360个已退出村、18个已摘帽县(市)成效,打好脱贫成果“保卫战”。
深入推进 21个扶贫专项年度实施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和项目建设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夯实脱贫基础,提高脱贫质量和成色;着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补短板行动,加大农村危房、土坯房改造和生态移民搬迁力度,推动硬化路工程向村民小组(自然村)延伸,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水源保障等工程,实施抵边村寨电网升级改造提升工程和农村通光纤建设、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工程。
坚持市场化导向,以全域旅游为引领,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建立健全现代农业“10+2”产业体系,用好区位优势,强化产业布局,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推广订单帮扶、生产托管、“飞地产业”、 入股分红等做法,完善带贫益贫机制。抓好消费扶贫,推广“以购助扶”“以购代捐”模式,用好“四川扶贫”“圣洁甘孜”公益品牌。
持续完善扶贫产品销售体系。推动就业扶贫,贯彻落实就业扶贫“十五条措施”,规范扶贫车间和扶贫公益性岗位管理。强化光伏扶贫项目运维管理和收益分配工作,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巩固控辍保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阻断代际传递。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
持续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细化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措施,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大力发展后续帮扶产业,抓好集中安置点配套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建设,切实解决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融入、社区治理等实际问题;抓好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和“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回头看发现问题整改,加大对巡视巡察、考核评估、督导检查、审计监督发现问题整改力度,组织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和扶贫领域问题“清零”行动,确保所有问题整改到位;全面落实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对于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综合社会保障政策进行兜底,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