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18日
帮到实在处,脱贫迈大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地落实,让农民种地更轻松。图为机械化收割青稞现场。 本网资料库图
◎本网记者 马建华
全面小康短板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州各级各部门按照《甘孜州关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致贫返贫的实施意见》和《甘孜州防止致贫返贫监测帮扶管理暂行办法》,启动监测帮扶,及时“点对点”实施动态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切实降低致贫返贫风险。实行州、县、乡、村四级致贫返贫监测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重点对象摸排调查,科学监测分析可能存在的致贫返贫因素,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深入推进防贫机制与扶贫政策、社保政策、防贫保险、社会救助等有机衔接,结合动态监测情况和群众实际需求,有针对性采取帮扶措施,做到帮其所需、有力有效和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做到主要政策不踩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撤退,继续执行和深化脱贫攻坚稳定帮扶机制,持续加大驻村帮扶力度,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帮在实处 夯实脱贫攻坚根基
“受疫情影响,当前正值春耕时节,村民在春耕生产中,遇到了哪些难题?种子化肥等春耕物资是否保障到位?我们要利用脱贫攻坚回头帮的机会,逐户了解村民的需求,把农用物资和生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确保村民今年的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巩固好脱贫摘帽成果。”4月20日,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春耕生产影响,保障群众抢抓春耕时节早播种,该局在回头帮工作中,主动上门了解农民春耕生产需要,开展“送良种、送化肥、助春耕”支农惠农行动,把一批与春耕生产紧密相关的优质农资、农业机具和先进的农业科技送到群众家门口。截至目前,该局已免费帮村民拉运化肥278.24万斤,并将青稞良种45.65万斤送到各农业乡镇。
甘孜县斯俄乡霍古都村登启批家有30余亩耕地,还承包了亲戚家30亩耕地,计划种植青稞和紫皮马铃薯。但受疫情影响,难以购买到种子、化肥等物资。该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包片领导和乡村干部主动上门服务,调运来了种子和化肥等物资,解决了他今年的春耕难题。
“原以为今年春耕生产可能要‘泡汤’,现在包村干部帮助我们解决了实际困难,我不用担心今年减产减收了。”登启批高兴地说,包村干部帮助村民解决了很多困难,村民脱贫致富的底气更足了。
回头帮,就是要帮助村民解决燃眉之急,减少致贫返贫风险。甘孜县各乡镇以村级为单位,集中对村民春耕备耕农资的准备现状和需求情况,逐组逐户进行摸底调查,详细填表登记造册,报经农业部门统一汇总协调采购,并动员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党员先锋队志愿者、农业技术人员一齐行动,将村民所需肥料、种子、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运送到群众家门口,既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又帮助备好农资。
划玻璃、定做铝合金门窗、简易铁房、铁栅栏,每一样物件都做到精益求精……得荣县白松镇列衣村村民王翔是远近闻名的“焊工师傅”,他会按照客户需求定做好产品,有时还要上门帮助安装。一副大门包工包料2000元,小门300元,一天至少有400元的收入,月收入至少在7000元以上。
过上了好日子的王翔很感激县乡干部最初对他的帮扶。因为一时找不到致富产业,王翔家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帮扶干部得知他会焊工技术,就帮他出谋划策,开办了一家加工店。有了名气后,除了村民找他加工产品,就连县城的机关单位和企业也都慕名而来。客源稳定了,王翔很快脱贫,房子也新修了。家庭年收入很快超过了10万元。
王翔富裕了,忘不了帮乡亲们一把。他带出了纳西族和藏族徒弟共6名,让他们也通过焊工技术过上了好日子。他带的第一个徒弟是门扎村的纳西族青年四郎,现在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在四川旅投集团投资兴建的蔬菜大棚里,稻城县木拉乡麻格同村村民嘎达彭措正在他承包的大棚里摘白菜,准备卖到香格里拉镇的酒店。
当初,四川旅投集团捐建的蔬菜大棚建好后,没有村民愿意接手经管,驻村工作组找了好多个村民,均以没有经验为由拒绝。工作组找到嘎达彭措,多次算经济账,分析市场销售:麻格同村到香格里拉镇仅需半个小时,镇上很多酒店都需要蔬菜,村民每年上山挖虫草和拣松茸同样需要蔬菜,种出来的蔬菜一定不愁卖。嘎达彭措动心了,工作组立即找来蔬菜种植能手,从育苗到栽种,从管理到病虫害防治等,手把手教,彭措很快成为蔬菜种植能手,仅30平方米的一季小白菜就卖了500元。
尝到了甜头,嘎达彭措一口气承包了800平方米蔬菜大棚。工作组给他算了一笔账,仅小白菜,一年种六季就可以收入8万元。在工作组的指点下,彭措种植了花菜、青椒、茄子、番茄等,今年至少可赚2万元。虫草、松茸是当地村民最重要的来源,但大棚蔬菜让嘎达彭措看到了增收的希望,今年,他没有去挖虫草。
“我家有4口人,今年我卖蔬菜赚了2万元,家人捡松茸卖了6万元,虫草2.1万元,护林员工资有6000元,草补9000元,女婿是木匠一年收入3万元。最近,我家买了一辆10多万元的越野车,还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用来运输蔬菜。”算起家里的收入,嘎达彭措感慨地说,多亏有一个带头作用明显的党支部和四川旅投集团的无私帮助。
压实责任 提升群众满意度
“你叫什么名字?家里几口人?房屋面积多少?都有安全饮水吗?用的电是不是农网改造过的?小孩是否上学?主要支柱产业是什么?有没有外出务工?月收入多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州县各级领导干部走村入户开展回头帮活动,针对农牧民群众提出的具体困难,各级领导干部和帮扶组织、干部精准施策,破解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在压实责任、细化巩固脱贫攻坚各项措施的同时,我州建立预警监测机制。及时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返贫风险和因灾因病因突发事故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农户纳入脱贫监测户、边缘户范围进行监测,提前采取帮扶措施,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对标补短,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建立临时救助机制,在已建立“四项扶贫基金”的基础上,统筹县级财政预算安排、对口支援、红十字会、扶贫日捐赠资金以及其他合规资金,每县(市)筹集不低于100万元的临时救助基金,对在享受所有帮扶政策后仍存在困难的给予必要救助。创新保险扶贫机制,在已购买“扶贫保”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购买“防贫保”,将人身安全和住房等财产安全纳入保险范围,重点解决致贫返贫监测对象因病因灾因意外伤害等致贫返贫问题,兜住因意外、因疾病等致贫返贫的底线,增强抗风险能力。
“回头帮”是补短板弱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我州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就业增收“两个关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振兴上趟出一条“两山理念”的甘孜路径。在贫困地区开展公益林建设14万亩、森林抚育21.5万亩、道路绿化212公里、庭院及节点绿化800亩、生态治理6.24万亩、退牧还草120.4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88.85万亩。开展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成220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作、4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5处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工程。生态就业“挣票子”,把生态就业作为实现贫困户就地增收的重要抓手,努力推动“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致力解决森林资源管理粗放等问题,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选聘21861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为生态护林(草)员,实现贫困群众就业增收5672元/人。新增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48个,累计建成153个,吸纳5536名贫困社员,承接造林任务31.95万亩,实现务工增收3279元/人。生态补偿“惠民众”,切实把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管护集体公益林2032.34万亩,兑现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补偿资金3.18亿元;推进省级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管护湿地172.21万亩,开展退牧还湿1.06万亩,兑现湿地补偿资金716万元;落实草原禁牧补助45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任务7963万亩,兑现资金5.36亿元。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支持我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三环一带两湿地”发展布局,深入挖掘甘孜旅游的最大潜力,打造全域旅游的甘孜名片,形成时时能旅游、处处是美景的态势,充分发挥旅游带动的溢出效应,让旅游带动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条。做强特色生态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2”产业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现代园区为载体,以建保供基地为突破口,着力在育龙头、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营销上下功夫,强化规划布局、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成片成带成规模发展农特产业。做优清洁能源产业,争取将清洁能源发展纳入国家“十四五”清洁能源战略布局和四川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打造风光水热互补清洁能源基地,把风光水热等清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增长动力,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