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闪耀在扶贫路上的电光

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18日

   (上接5月13日)

    曲登乡的早晨,仍然寒冷,但这里充满着浓浓暖意。我们在离开曲登乡时,看到几名身穿黄色工装的电力工人正在乡上察勘着什么,走近一了解才知道是之前农网改造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在对曲登乡2017年的农网改造项目进行交桩。这个工程完工后,充足的电能将会更加安全可靠地送入到曲登乡的每户牧民家中。

   曲登乡几年前作为新农村建设点,县上为曲登乡勾勒的蓝图是:整洁的村容,漂亮的活动室,美丽的绿化带,美丽的牧民定居点,牧歌悠扬,白云飘荡。农电工程的建设将为美丽的曲登乡描上绚丽的光彩。

   笔直的电杆沿着道路两旁向远处的草原延伸,似乎将与天空相接;曲登乡一幢幢藏房内传出的谈笑声,像一首首歌谣在吟唱。明亮的灯光,照亮了这个四川省海拔最高的行政乡!

   邓攀是个文学爱好者,他完成曲登乡农网改造工程建设后,写出如下诗句作纪念:

   扶贫的情思

   系在黑帐篷的牛毛绳

   挥汗如雨的干劲

   来自贡嘎雪山的力挺

   格萨尔王的马蹄

   震响滚烫的血液

   不懈的斗志

   承载草原的万千羊群

   点亮一盏灯

   不是为记忆

   光华满地的温暖

   缔结人间真情

   守护家园的苏醒

   诗寄情,诗言志。和邓攀一样,甘电公司许多有为青年用诗中描述的干劲儿投入到电力扶贫中!

   9、扶贫故事依旧温暖明亮

   许多康巴人至今仍然忘不了康巴藏区曾经那窘迫的困境:点松香,燃酥油,油灯粪火,没有电,没有光明。曾经,对于藏区百姓来说,用电可是多么奢侈靡费的事情呀!没有电,阿妈们在酥油灯下劳作,熬红了双眼,学生们夜课时阅读困难,夜晚村寨里笼罩着的是无边孤寂与黑暗。

   曾记否?上世纪50年代初,十八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用铁锤、钢钎和十字镐,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横断山脉和高原腹地,修筑了一条举世闻名的雅安到拉萨的川藏公路,几千年来被群山重重阻隔的雪域高原从此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内地各类物资通过这条公路源源不断地进入藏区,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了这里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红旗指处乌云散,甘孜藏区今非昔比。但不少农牧民却长期无电照明,依靠柴火取暖,无电乡村、无电户面广量大。这一困境不禁让当地干部群众唉声叹气,更多的是尴尬、无奈,藏区人民翘首期盼着持久的光明。

   一日不通电,一日难脱贫。改善民生,必须先从解决用电难下手。

   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正是为了藏家百姓的万家灯火,电力人前赴后继,为光明的事业奔波操劳。几年来,电力人埋头苦干“啃硬骨头”,投资300多亿元在甘孜高原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力大会战”,“新都桥—甘孜—石渠”联网工程、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电力天路”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等项目相继在康巴藏区投入实施,相当于新建了一个省级电网,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项目59个,架起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4万余公里,将15万平方公里雪域高原上的一个个藏族村落挨个“电亮”,实现了甘孜藏区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的电力全覆盖,彻底改写了雪域高原长期无电、缺电的历史,为藏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历史大跨越。

   夜幕降临,明月初上,与月色交相辉映的,是城市街道的灿烂华灯,是乡镇村落的万家灯火,是偏远农牧民的载歌载舞,它们见证了电力发展、电力扶贫的历史。

   就像高原之巅迎寒经霜,傲然绽放的格桑花儿一样,电力人默默奉献在扶贫之路上,发出了豪言呐喊!而这呐喊就是电力奉献藏区的最美赞歌!

   看看吧,甘孜的夏天一片祥和。在草地、草坡、草滩,到处盛开着一簇簇、一朵朵绚烂的格桑花,它扎根泥土里,贴近大地母亲怀里,摇曳着幸福和吉祥。在一片片的格桑花中,有红的、黄的、粉的、紫的,形态各异,可其中有一朵特别的、四季都在盛开的“格桑花”,这就是:(未完待续)

  • 上一篇:走失老汉返乡记
  • 下一篇:没有了